民以食为天,“吃”永远是人类最重要的话题。宋朝,发达的海外贸易为宋人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城市化的推进更加促进了服务的细分。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古人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从宋朝起,饮食文化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大繁荣时期。
而杭州,作为南宋时的皇城临安,都城南迁造就了其饮食南北菜系大融合的情况。当时的临安是都城,也是经济中心,不仅政治经济条件优越,饮食行业更是一片繁荣。
在宋朝之前,布衣只能一日两餐,诸侯可以一日三餐,天子最多一日四餐。但从宋朝开始,这种体现等级制度的用餐制度失效了,一日三餐普及到了平民。这是货真价实的繁荣,因为只有老百姓富裕了,才能吃得起一日三餐。三餐制直接促进了两宋餐饮业的繁华,也带来了烹饪方式的革新。
因为铁锅的普及,烹饪方式从之前的蒸煮炙煎发展为蒸,煮,炙,煎,炒。“炒”这种源自制茶与制药的技法开始流行,自宋朝开始成为中餐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除了炒之外,“爆”这种烹饪方式诞生了,“爆炒”能形成爽脆嫩滑的口感,烹饪时间更短,成菜也更美观,深受宋朝老百姓的喜爱。
素菜通常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品等植物性原料烹制成的菜肴。中国的素菜源远流长,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和重大的典礼。西汉时期豆腐的发明对素菜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此,素菜便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成为中国菜肴和素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尚佛学,倡导素食,“吃素”修行的理论逐渐形成。到了宋代,素食开始走向专业化。
素食原料
豆腐、面筋、笋等。
“仿荤菜”
有些素菜以肉为名,味道也和肉很接近。食素言荤因而流行于平民百姓的日常餐饮中。
“素分茶”
即专卖素菜的素食店。这些遍布市井的素食店和流行的菜谱全面展现了素食文化在宋朝的风行程度。
傍林鲜
夏初,林中竹笋长得正好之时,在竹林就地取笋,扫叶生火,将竹笋插于盐堆上煨熟。盐蒸汽酿入嫩笋,咸鲜清甜,美味可想而知。
榧子豆腐
也就是东坡豆腐。豆腐过油炸成条块,先做葱烧豆腐,再用黄酒把榧子泡透,去壳,捣碎,放到锅里,倒入酱油红焖。榧子的酒香、酱油的咸香让葱烧豆腐的滋味愈加浓郁。
假煎肉
食材选用瓠瓜和面筋,切成薄片分别用油炙煎后,样子于肉片相似,再与葱、椒、油、酒一起炒,味道也和肉很接近。
都城南迁后,全国饮食业都聚集在临安,几乎是“处处都有酒店、饭店、茶肆。”大街小巷,售卖花果、时令蔬菜、海鲜野味的各类摊点遍布城内,但最热闹的地方仍然是城中的各大酒楼。
临安当时的酒楼分作官营和私营。官营酒楼消费高,规模大,顾客多为社会中上层,往往处于商业中心地段,而私营店铺主要散布在各个坊巷乡野,星罗棋布,为人熟知的有熙春楼、日新楼、三元楼、赏心楼、五间楼等。还有一些小酒店,主要卖酒和价格低廉的下酒菜,多设在水陆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的地方。
宋朝尚未普及白酒,大家基本上还在喝黄酒。宋人有个习惯,都爱喝烫热了的酒,于是在酒楼中专门设置一个碳炉来温酒。这样就能时时喝到热呼的美酒了。
不仅吃食讲究,南宋酒楼内装修、服务都很到位。据《梦粱录》记载,临安城中民办的著名大酒楼三元楼:“店门首彩画欢门,设红绿杈子,绯缘帘幕,贴金红纱栀子灯,装饰厅院廊庑,花木森茂,酒座潇洒。但此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一二十步,分南北两廊,皆济楚阁儿,稳便坐席,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十,聚于主廊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如神仙。”
在南宋时期,北方人口的大举南下,使得中原文化大面积渗透到本土的吴越文化之中,形成了临安独特的社会生活习俗,并影响至今。
中原文化与江南民俗交融,南方物料与北方烹饪手法碰撞,“南料北烹”成为当时都城餐饮业的一大特色,在西子湖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杭帮菜系”。
一道流传千年的“宋嫂鱼羹”便是饮食南北交融的结果。相传宋高宗乘船游西湖,因听到汴京口音的宋嫂在西湖边卖鱼羹,便驻足品尝,宋高宗吃了鱼羹,给了她很多赏赐。因为这碗鱼羹除了美味之外,还勾起了赵构的家乡情。由于帝王的赏识,这道开封城街边的小吃化身为“宋嫂鱼羹”名扬杭州城。在今日的杭帮菜中,这样承袭千年滋味的菜式不在少数,美味的食物仿佛是时光的信使,不经意间让人梦回从前。
宋人曾自豪地说:“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要是不想自己做饭,不论春夏秋冬,从早到晚,都可以叫外卖。
《东京梦华录》有记载 :东京“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梦梁录》有记载:南宋时期“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生活很是惬意便利。看来不论是北宋的东京市民,还是南宋的临安市民,都喜欢下馆子或者叫外卖,享用专业厨师提供的美食。
外卖食谱
外卖的食谱相当丰富。《梦粱录》里光《面食店》记录的家常饭食,就有蹄子清羹、煎肉、煎肝、煎鸭子、血脏面、笋淘面、煎茄子等,有学者做过统计,两宋市面上流行的快餐品种加起来有500多种,可谓应有尽有。
“外卖员”
●大户人家叫外卖,大抵都有由私家仆人出面。
●普通人家则可以提前差遣专人前去购买。当时这种专门负责点餐送餐的外卖小哥称作“闲汉”,他们工作认真,服务周到,会风雨无阻地送餐上门。
●旅店、客店的店小二,也可以为住客提供即时的跑腿服务。
●每到餐点还有众多流动食贩沿门叫卖熟食,“就门供卖,可以应仓卒之需”。只要打开窗户,吊个放着外卖钱的小竹筐下去,就能把满满一筐外卖提上楼。
外卖“打包盒”
为了避免食物在运送过程中变凉,发明了一种上下两层名为“温盘”的瓷器用于保温。上层瓷薄,下层瓷厚,双层内中空,注入热水后可为盘中食物保温。如果是多份餐品,温盘会放入长形食盒中,层层分装,避免菜肴串味。这种派送的餐具是回收使用的,非常环保,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中就有多件“温盘”的文物展示。温润的青瓷,美丽的纹饰让千年后的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宋时精致生活的点点滴滴。
宋朝饮食业繁荣的另一特点是夜市的兴起。
在南宋,“春宵一刻值千金”可谓是当时人人奉行的锦言。在北宋之前,各个朝代都实行宵禁,市场上的所有店铺,到了傍晚太阳下山之时,通通都得关门歇业。即使是空前开放的唐朝,也是完全禁止夜市的,除了每年元宵节前后,平日里的长安街,一到晚上万籁俱寂。这一制度,直到宋代才完全被废除,而到南宋时期的夜市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繁盛阶段。在《铁围山丛谈》就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在夜晚时分,摊位或酒楼前灯笼里的烛油,熏得整条街上蚊子都找不着一只。
每当夜色暗下来,各个店铺、小摊都摆上街头,点燃盏盏油灯,晚上的街道一时间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街边摆着各式各样的小吃摊、杂玩摊、算命摊.....沿街小摊上去寻各色美食,尝尝虾肉包子、糖糕,或是饮一杯梅花酒;踱步街头巷尾,看看街边的杂技表演,走不动了就去湖上游船,清风徐来,水波悠悠,何等闲适;要是喜欢雅致,就呼朋唤友去茶楼里品啜香茗,赏一场惟妙惟肖的口技……如此一番玩乐下来,恐怕直至三更方才尽兴。
如果您想一尝宋朝的美食,那您一定得读读《宋宴》这本书,书里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附有详细的食材配置与制法步骤图,上手容易。除了还原了料理方法以外,它也记录了宋朝的市井乡间:每道菜背后有什么名堂,菜市货摊新上了什么,寒食重九、春秋社日有哪些热闹,知名的文人雅士为“吃”留下了哪些佳话、笑话……历史风物皆有迹可循。它也展现了宋人的美学,收录宋画、书法、唐宋器物图片还原其时情境,赏花、焚香、玩物……由“吃”延展开去,欣赏一个大雅与大俗兼备的迷人时代。
由此可见,宋朝繁荣的饮食图景,不啻为“吃货的黄金时代”。
欢迎大家通过发邮至邮箱andres@absolutechinatours.com,参与“您还知道哪些宋朝的饮食文化?”话题互动,活动结束后我们将随机抽取1名参与者,赠送杭州特色精美礼品1份。
活动时间:2024年2月28日至2024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