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宋代架阁库制度下的历史记忆与传承

中【04.22-04.26】宋代架阁库制度下的历史记忆与传承.webp_副本.jpg


中国是文明之邦,自文字诞生以来便有档案的记载,各朝各代均设置有史官来记载历史、保管档案。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文书和档案的概念基本上是不做区分的,其称谓在殷商为“册”“典”,春秋、秦汉以后为“简”“牍”“簿书”“案卷”等。许多古籍,诸如《周礼》《史记》《新唐书》《五代史记》等都有大量当朝或前朝的档案记载。唐朝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第一个专门存放“甲历”,也就是官员职务、履历、考选以及授官等情况文书的“甲库”出现了。


文书与档案的界限真正得到明晰,是宋人实施的架阁库制度。“架阁”为贮存档案的木架,多层数格,便于分门别类存放和检寻。架阁库就是宋代各级国家机关用于保管档案成立的专职机构。不仅加强了档案的收发、等级、催办和加密制度,还建立了崇文阁等保管国家档案的中央典藏馆阁,甚至首创了保管皇家私人档案的 “金库”。这些御用的档案库,主要用于存放皇家谱牒、重要盟约、前代珍贵文献、诏令、起居注等皇帝私人以及其认为特别重要珍贵的档案。两宋时期大家经常听到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这些名字,都是不同帝王命名的皇家档案库。


中央机构的国家架阁库最早主要用于财务档案的保存。宋代盐、铁、茶、酒等重要物资由国家专营,这会产生大量的财务档案和经济运行数据,于是太宗年间财政三司率先设立了金耀门文书库,用于存放及调用地方、中央财政的年度档案。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撤三司,恢复三省六部制,因此各部参考金耀门文书库,设置各自的架阁库,称为“三省枢密院架阁库”,里面存放的是宋代国家决策最为重要的档案。南宋嘉定年间,“三省枢密院架阁库”的规模累计已经达到110间库房,档案存放的规模与数量都十分惊人。


宋朝在地方路、州、县三级政权机关设置架阁库,也始于太宗年间。主要用来存放地方财政、赋税、户籍等基层性档案,神宗年间,最为著名的湖州架阁库的规模也达到十间之多。


为方便档案的检索和利用,江南西路转运使周湛在宋仁宗年间创立了建档分类编目立号的“千文架阁法”。这种方法以档案形成时间先后来排序,用儿童启蒙课本《千字文》为顺序号,登记编排上架。“千文架阁法”大大促进了档案的有序化管理,经全国推广后,影响深远。


宋代开创的架阁库制度是中国档案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壮举,元、明、清各代都沿袭这项制度,也构成了我国现代机关档案室的雏形。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