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微信图片_20221214101355.jpg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中,半山立夏习俗成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半山立夏习俗


微信图片_20221214101350.jpg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是标志夏季开始的日子,又称“立夏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江浙一带至今有“立夏日,吃补食”的风俗,如吃健脚笋、立夏蛋、吃立夏饭等。


立夏这天,半山一带不少人家会忙着做起乌糯米饭,“乌饭”实际上就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用一种名叫“乌饭叶”的野生灌木叶子浸出的汁液煮米饭做成的,立夏日吃乌糯米饭,夏天不容易中暑,而且可以避免蚊虫叮咬。


除此之外,还有吃豌豆,食之可健身固齿;称人,旧时,每到立夏之日,家家户户要用大秤杆“称人”,称的时候有讲究,秤锤只能从里往外拿(表示增加),不可以外往里移(表示减少)。据说这种习俗起源于三国时代,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后,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跟到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并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后民间仿效,由此形成风俗。


半山又有立夏食“野米饭”之俗。这天,儿童少年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蚕豆、竹笋任其采掘,然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自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在野外生存而避灾祸。这日,还必备十二种食品,有歌曰:“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螺蛳苋莱酒酿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