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风貌区 | 三墩五里塘
三墩镇古称兰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因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这3个高出水面的土墩而得名。据传荀子曾在三墩沿河植兰,故三墩又名“兰里”。
唐贞观年间(627),尉迟恭募卒驻墩疏浚苕溪支流,以杉木为浮桥,相互联接,遂称杉墩,后称三墩,明末清初逐渐成为集市。
三墩五里塘是在自然和人工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河墩体系”,现存河墩完善、商贸遗存丰富、院落肌理保存完整,是典型的综合型水乡古镇历史风貌区。
作为大运河支流的五里塘河,这一带水系密集,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水系网络系统。各具风韵的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是三墩镇的核心,目前尚存的庙前街、庙西街、陈家桥南街北街就位于面积最大的灯彩墩。
灯彩墩其位置处于三墩最中心,是官船必经之地,于是集市应运而生,成为三墩的商业中心。早在南宋以前,三墩就已是杭州城外一个重要的商埠,到民国抗战时期,集镇的繁荣到达了巅峰。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浙西山区中国军队依然在仓前、闲林等地展开抵抗行动,日本军队不敢越过三墩,此地反而成平静的风暴之眼。人员流动、物资交换让三墩变得空前繁荣,被誉为“小上海”。那时候从三墩中心开始,沿着五里塘河一直到板桥,两岸商贾云集,尤以粮食、油车、酒酿、粉坊、丝绸、皮毛、典当等业为主。
庙前街的名字来自三墩庙,庙的西面就称之为庙西街。80年代的庙前街和庙西街也相当热闹,那里有供销社、新华书店、南货店、电影院、小学、幼儿园。可惜的是布局严谨、装饰精美的三墩庙已于2019年夏天被拆毁,陈家桥南街、北街,渐渐被宽阔的振华路和三墩路,以及路边矗立的高楼遮蔽了。
在五里塘河上的这些古桥形式以梁式为主,亦有少量拱桥,大多建造于清代及民国初期,穆桥和卸紫桥还有古老的传说。
五里塘两岸(庙前社区及周边)多清代、民国建筑,庙西街、庙前街、陈家桥一带尚留存集中成片的古民居、古桥、古河埠等具有乡愁记忆的古建筑,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来源:杭州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