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杭州非遗漫步,探寻名城文化之美

发布时间:2025-02-27 16:53:33 来源:市文广旅游局 点击率:

转眼杭州都快入春啦,除夕夜的蛇年春晚仿佛还是昨天的事儿,我们依然能在各类社交媒体刷到关于春晚的有趣“名梗”,还在跟着机器人学唱跳的小伙伴在哪里?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非遗元素的体现,也成为了本届春晚的亮点之一,导演组将节庆民俗、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各类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舞台呈现、节目编排和视觉包装之中,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尤其是几项来自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临平滚灯、朱炳仁・铜,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含杭量”巨高的春晚内容,勾起了观众们对人间天堂杭州的向往。


在杭州,你不仅可以看到这些非遗名品,甚至可以亲自体验,探寻其背后深藏的文化底蕴。


01.西湖绸伞

从传统工艺中走来的非遗明珠


“宁愿相守在人间,不愿飞作天上仙……”随着《前世今生》的旋律缓缓落幕,春晚舞台上的节目《借伞》也圆满谢幕。许仙和白娘子执手亮相的“回忆杀”,让无数人梦回童年,而他们手中撑起的那把伞,更是惊艳了亿万观众。


这把伞,是有着“西湖之花”美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来自杭州,制作者是西湖绸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老师。


西湖绸伞是杭州的爱国实业家都锦生1932年的创新发明,这把伞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的奇巧设计,将伞骨一分为二,绸面夹于篾青与篾黄之间,撑开能见缤纷多彩的伞面,而收拢,伞面内藏还原成最初那一节竹筒的样子。


西湖绸伞的诞生,始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匠心的雕琢。而今,西湖绸伞工坊就安家在余杭黄湖镇青山村,成为“青山民艺社”的一员。而运河边的中国伞博物馆,则收藏有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300余件西湖绸伞,半成品、原料、工具、图纸等60余件。


中国伞博物馆展厅也展示了制作西湖绸伞的原材料与制作工序,大家不妨一起来现场,探索一下工艺的奥秘。


02.临平滚灯

吉祥之物、健身之宝


“开门福到踏左脚,意气风发踏右脚……”1月2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秀《如意舞步》的表演中,临平区滚灯艺术团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临平滚灯搬到现场。


滚灯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浙江临平翁梅一带,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对滚灯曾有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由此推断,其流传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滚灯融竞技、武术、舞蹈于一炉,集技巧与力量于一身,阵法多样,套路丰富,一招一式,富有传统魅力。在八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临平滚灯一直保持着雄健、刚强、洒脱的独特风格,深受群众喜爱。传统的滚灯表演有“霸王举鼎”“金猴戏桃”“旭日东升”“鹁鸪冲天”“白鹤生蛋”“蜘蛛吐丝”“荷花争放”等9套27个动作,表演时,人换灯不换,英姿飒爽、招招有劲。


就在春晚后台,作为“春晚体验官”,李子柒也沉浸式体验了临平滚灯这一非遗表演,在体验临平滚灯后,更是爱不释手。


03.朱炳仁·铜

巧夺天工的神奇铜技


除了精彩的节目表演,在央视除夕特别节目《喜乐安宁中国年》的主播台上,一对贺岁吉祥物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源自杭州经典传说的《灵蛇定乾坤》以“小白”和“小青”的形象呈现,Q萌又亲民,象征着清清白白、和和美美。


这些备受瞩目的蛇年生肖吉祥物均出自杭州知名企业朱炳仁・铜,今年,是他们的作品第十年登上央视除夕主播台,不断续写着非遗铜雕艺术的辉煌篇章。


朱炳仁·铜早已将铜玩出了花儿,杭州吴山脚下的河坊街上,穿过街口,在旁边低调的铜招牌下,有一座全铜的房子,参观的游客看完无不大呼惊奇。从江南铜屋大门进入,金碧辉煌的铜顶和地砖,仿佛和我们诉说着铜艺术的千年传承。


这里的屋瓦、门窗、壁画、佛像、摆件、印章等各类艺术品……里所有的金色都是铜打造的。在新辟的“朱炳仁文献馆”,陈列了朱炳仁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实物档案。


在文创厅,文房、配饰、家居、摆件、雅玩等品类的铜文创产品,每一件铜雕作品背后,都深藏着一个与馆藏文物和中国文化相关的故事…… 


来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