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走进东平巷,感受老城韵味与现代气息的碰撞

杭州的小巷千姿百态,有的狭窄而弯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有的潮湿而绿意盎然,仿佛在呼吸着大地的灵气。作为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小巷的魅力更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东平巷,是南宋时秀义坊,又称下百戏巷。东起中山中路中段,西至青年路中段,名气不大,但是周边的地标性建筑却不少,比如解放路的新华书店,青年路的上城区娃哈哈少年宫。东面的尽头就是著名的南宋御街,南宋御街中段的保佑坊、太平坊、市西坊和猫儿桥一带,云集了京城大医铺数十家,专为皇室和富家服务,药膳风俗盛行。南宋时期,杭州的商业繁华,中医中药兴于此时,东平巷自然也浸染着中药的芬香。无论是老房子的木制楼梯还是雕花的屋檐,都让东平巷流露出几分历史沉淀的味道。


东平巷的地名由来,与一位名叫张巡的英雄有关。在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张巡和许远率军抵御安禄山军队进攻,最终弹尽粮绝,两位将军皆英勇牺牲,张巡后来被朝廷封为东平王。到了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杭州人在这里建立了东平忠靖王庙以供奉张巡。然而,元代时该庙被毁,后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重建,并改名为东平巷。在1966年,东平巷一度被改名为东方巷,直到1981年才恢复旧名。


因此,上城区东平巷的地名是源于历史上供奉张巡的东平忠靖王庙,也是对这位英勇将军的纪念和尊崇。


在东平巷2号、3号,有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徐宅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约在1921—1935年之间。据记载,这座建筑曾被火烧过,现仅存主入口的西式雕花门楣和与相邻的封火墙。徐宅在总体布局上采取中国传统合院式布局,建筑细部装饰具有明显的西式建筑风格,体现了中西式风格融合的历程。2007年,被列入杭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东平巷不仅保存了许多历史建筑,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承载了杭州的老底子民俗文化,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巷内的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舞龙舞狮,打莲湘等,热闹非凡。这些活动既展现了杭州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为这个小巷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


来源:上城发布社科普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