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十国诗人运河采风 留下飘香诗句
“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于近日举行,来自金砖十国的72位诗人齐聚杭州,共赴这场文学的盛会。7月21日,参加诗会的诗人们参观了“京杭大运河”等线路,实地采风,品味杭州城市韵味,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并留下了精彩诗句。
当天,来自中国、沙特、埃及、阿联酋等国的20多位青年诗人,行走了“京杭大运河”线路。他们穿过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踏上悠悠拱宸桥,走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杭州手工艺活态馆。
一走入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诗人们就被眼前装饰着中国瑞兽的两根立柱吸引住了。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代表拱宸桥的桥柱,桥柱中间,一艘漕船正“扬帆起航”。
不论是常设展“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变迁与影响”,还是特展“因河而兴:大运河与杭州城的故事”,600余件琳琅满目的藏品,让不少诗人第一次如此深入了解大运河“流动的文化”。数字体验区“大运河数字驾驶舱”,更是成为诗人们最感兴趣的打卡点之一。他们站在大屏上点击“大运河万物墙”界面,大运河沿线城市有哪些好吃、好玩、好看的,一览无遗。
正在现场作画的运河民俗画代表性传承人吴理人吸引了大家驻足欣赏。没想到,来自阿联酋的阿迈勒·萨赫拉维是个隐藏的画画高手,她用十五分钟时间临摹了一幅吴理人创作的拱宸桥,引得全场点赞。吴大师也临场作画赠与阿迈勒,并附言“拱宸桥欢迎你再来!”
值得一提的是,金砖各国的诗人们也逃不开“文创热”。他们纷纷在博物馆文创区前排起了长队,把一份份“杭州礼物”带回家。运河字绘明信片、西湖十景纸团扇、白娘子系列徽章……除此之外,大家还入乡随俗,在这里“集章打卡”不亦乐乎。
友谊流淌在中国画家与阿联酋诗人之间,也流淌在一位杭州老人与埃及诗人艾哈迈德·叶麦尼之间。与老伴一同来参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杭州老人叶际迈对艾哈迈德表达了杭州人民的热情欢迎:“杭州非常美丽,欢迎多多来中国!”这是艾哈迈德第一次参访中国,他感动于当地人的热情与友善,也对中国文化深有感触:“埃及和中国一样拥有古老灿烂的文明与历史,中国人幸运地一直传承了自己的语言,相比之下,埃及则失去了自己的传统语言,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下午,诗歌分享活动在舒羽咖啡馆举行。“全世界共有五百多位诗人来过这里。”咖啡馆主理人、杭州诗人舒羽表示,来到这里的诗人,个个含金量十足。
“十四世纪摩洛哥诗人伊本·白图泰曾经来过杭州,他留下了阿拉伯人对杭州的最早记载。”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沈苇说,金砖国家的青年诗人们穿越千里、穿越千年,来到伊本曾经所记录的地方,可见诗歌是一座桥梁,联通了时间、空间,也联通了彼此的心灵。
随后,沙特诗人苏尔坦·戴特,埃及诗人娜贾特·阿里、哈桑·阿米尔,阿联酋诗人法蒂玛·巴德尔,以及中国诗人马骥文、桑子、冯娜、谈骁、江离、王单单都先后登台倾情诵读了自己的诗作。尤其在自由交流环节,阿联酋诗人谢哈·穆泰里朗诵的阿拉伯摇滚诗《咖啡馆》,自带节奏,全程高速,听完瞬间上头。这个下午,与诗歌一样让大家共情共鸣的,还有缤纷的音乐。笛子、古琴、琵琶、童声,原来诗歌还可以这么玩!
沿着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诗人们还参观了手工艺活态馆,并体验了酱染扇、剪纸、织布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比起最近大火的非遗漆扇,更难得一见的杭州酱染扇让不少诗人爱不释手。好几位女诗人在认真制作完第一把扇子后,迫不及待地制作第二把,表示要带回去送给自己的家人朋友。
用走读采风搭起桥梁,让千年运河深入人心。当天,青年诗人们还在晓风书屋、浙派徐门琴馆等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雅和运河两岸人文之韵。
来源:杭州日报、杭州发布、区文联、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