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宋代金融街的证券交易往事——夜听宋韵

杭州的中山中路步行街,前身是唐末吴越国与南宋的御街,自古便是游人如织,店铺林立,可谓商贾并凑之地。根据耐得翁《都城纪胜》中的记载“都城天街……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御街,两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交易铺仅百家余。”原来一千多年前这里便是最最重要的金融街,短短不到千米的距离,竟然开设有上百家具有证券交易属性的特殊店铺——金银盐钞交引铺。


所谓交引,类似今天的证券,交引铺类似今天的证券交易公司。宋代政府在西北边疆顾募商人缴纳粮草以备军需,商人交货后,政府给以“引”(券),作为凭证,宋人称为“交引”或“钞引”,然后再到京都开封府或指定其他州军领取铜钱或到盐、茶产地换取盐、茶或香药抵值;这种贸易行为,统称为“入中”,此外,有羽毛、筋角、胶漆、铁炭、瓦木等军需物资,也常采用“入中法”。后来,京都需要粮食、现钱,商人也可“入中”。“入中”范围逐渐推广而流行,有钱交引、茶交引、盐交引、香药交引、矾交引等。宋代大多官僚认为这是“公私两利”的良策。这样,在京师逐渐出现了一种从事调换或转卖“交引”的交引铺。


那交引为何又会和金银盐钞关联在一起的呢?要从南宋政府初期的财政危机说起。


众所周知,中国历代的主要财政收入靠的是田赋,也就是农业税。金兵一路追来,南宋疆域范围大大缩小,财政收入自然减少了很多。宋高宗历经艰险抵达杭州,两袋空空,这可怎么办呢?


为了聚集金银,宋高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买卖盐钞。


因为宋代实行的是盐铁专营制度,商人若要经营盐生意,就必须经过政府批准用金银、钱币、纸币购买盐钞,再拿了盐钞去盐厂取盐,然后到自己承包的指定地点贩卖。


因为盐是大宗交易,盐钞的交易需要一个很强的经济实体来进行担保,遇到拿不到现钱也拿不到盐的情况时,商人就把盐钞卖给实力雄厚的金银铺。这些金银铺承担着每年为南宋政府,将各地方州县上缴的赋税打造成金银铤的任务,是宋代独特财政制度下具有官方性质的民间金融机构。


因此他们从金银货币铸造、银钱兑换之外,又衍生出信用担保、有价券证买卖等功能,非常接近于今日的证券交易所。


盐钞买卖为南宋政府带来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成为当时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既得交引,特诣冲要州府鬻(yù)之”,可见各个“冲要州府”都设有“交引铺”。凭着这张交引到指定地点就可交易盐茶等商货。交引的原始功能类似于“提货单”,见引给货,认引不认人。为吸引商人赴边纳粮,宋政府的估价远高于市场价,高出市场价的那部分,叫做“虚估”,这个“虚估”额成了附加于交引之上的利润空间。


交引铺通过买进、卖出交引的差价获利。在宋代,交引的交易是合法的,也是政府鼓励的。宋代之后,明清继续保留食盐的间接专卖,民间虽有私下的盐引交易,但已属非法的黑市,如明代成化年间的一条法令要求,商人如果典当、买卖盐引,将“俱问罪,引目、盐货入官”。这也意味着宋代孕育出来的证券市场,在此之后,并未能继续发育壮大。


来源:上城发布社科普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