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扎根社区 杭州打造首个街道级文旅融合综合体
6月18日,由杭州市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联合主办,杭州市拱墅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文化站承办的“一中心两馆”开馆仪式在大关街道德胜未来社区举行。
本次活动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拱墅系列活动之一,“一中心两馆”是大关街道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黄良起艺术馆、大关印象非遗馆。活动以传统的揭牌仪式结合大运河非遗花伞市集、“指津﹒非遗谭”大运河非遗讲坛等多种形式并举,体现了拱墅“非遗在社区”活动的深入和接地气。
开馆仪式上,钱塘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建国进行代表发言表示,“大关非遗馆就像全体大关非遗传承人的娘家一样”,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创作了一幅剪纸作品捐赠给非遗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石碑刻的传承人黄良起先生的儿子黄臻裕先生,也在会上分享了其父对金石碑刻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与此同时,大关街道还与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达成共识,牵手合作,大关街道“一中心两馆”将以浙大城市学院非遗特色班教育基地、浙大城市学院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崭新亮相,共同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共绘蓝图。
自全省开展“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行动以来,大关街道结合实际,积极行动,大胆创新,不断深化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完成了一批“微改造、精提升”项目。近年来,大关街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握文旅发展新业态、新体验、新消费,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区域特色文旅和精品场馆,“东西南北中”的布局日渐成熟并被广大居民朋友接纳和认同,在纵深推进全域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资源,打破场地限制,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00平方米阵地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建成“一中心两馆”。此系杭州市首个街道级“文旅融合综合体”,形成了一处兼具互动性、推广性、服务性的文旅深度融合的运河文化新阵地、新平台,是街道深耕大关草根文化、探索非遗在社区新模式、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生动实践。
被誉为碑刻界“金刀圣手”的黄良起先生,生前曾为街道无偿捐赠了作品百余件,碑刻工具、出版书籍若干。为纪念黄良起先生,大关街道在“一中心两馆”内特专题开设黄良起艺术馆,馆内展出了黄良起碑刻原石、宗教佛像和名人书画主题碑拓作品,还有对其采访的报刊杂志、照片及录像碟片等珍贵物件及资料。一代“金石圣手”的形象在作品的映衬下显得丰满且立体。参展人员亦在浏览其物件及资料之后,无不受到其工匠精神、文脉传承、爱国爱乡精神的滋养。
馆里还展陈了大关街道非遗代表性项目:钱塘剪纸、根艺、绳编技艺、杭州机绣等作品,他们分别由钱塘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方建国、根艺代表性传承人沈登骥、绳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楼文丹、杭州机绣代表性传承人何琦等专门创作捐赠。一幅幅彰显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饱含创作者热情的作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流淌着文化传承的血脉。
当天上午,大运河非遗花伞市集在德胜未来社区里同步摆开,9个非遗项目的9位传承人在现场展示非遗产品,包括3位中医药项目的传承人为居民义诊。“指津﹒非遗谭”大运河非遗讲坛第四季第三期“石文化之美”在德胜邻里中心三楼举行。邀请石雕代表性传承人潘海宾老师讲座,活动由杭网同步直播。
据悉,启用后的“一中心两馆”,将全年向社区居民开放,定位于“艺术交流、非遗展示和文化输出的平台”,街道将引导各级非遗传人、文化名人、专家学者入驻中心,打造文化沙龙、专家对话等“全龄百姓悦学”系列活动,形成“可观、可感、可复制”的品牌文化,让非遗传播更有温度和质感。
来源:拱墅文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