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何在?探秘沙地“小上海”的前世今生
这里在岁月中静静伫立,繁华而古朴,散发着独属于它的热闹、喧嚣与韵味。
“头蓬老街小上海”,声名远扬,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如繁星。人们陶醉于那浓郁的市井气息,街头巷尾满是繁荣景象,兴盛时期商店达两三百家。
这里百家姓汇集,居民在此生息繁衍,逐渐成为一个交通便捷、贸易兴盛的繁华所在。
头蓬老街,北枕南沙大堤,南通里花园各乡街镇,曾经是一个繁华的街市,素有“小上海”之称。老街当年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东西长七百米左右,南北百余米,最兴盛时期商店达两三百家,家家排门板壁,前店后院,挨家挨户开着南货店、茶店、杂货店、布店、米店、肉店、豆腐店、馄饨店、油烛店、当店、打铁店、酱酒店、理发店、中药店、郎中店、算命店、箍桶店、宿夜店等各色店铺,蚕茧行、棉花行、柴米行等掺杂其中,昔年还设有商会、警局作为治安协调管理机构。自清朝嘉庆年间始,这里百家姓汇集,居民在此生息繁衍,开枝散叶,逐渐成为一个交通便捷、贸易兴盛的繁华所在。
据史料记载,乾隆廿四年间,由于钱塘江中小门江道淤塞,改走北大门,旧江道淤积成陆,是为南沙。光绪年间,由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乡绅筹捐一万大洋,在现南沙大堤附近修筑一道“新堤”用以阻断潮水漫流。由于不再受江潮袭击之苦,能得风调雨顺之利,老百姓在此种麻植桑,安居乐业。有些地势比较低洼的,由于长时间受潮水冲刷,盐碱板结,无法耕种,只能堆泥蓬晒盐。
新中国成立前后,钱塘江又经历三次坍江,第一次坍江大约是1940年,钱塘江边的渡船码头三岔埭消失;第二次在1944年,一直坍到杨万盛桥头,大片农田消失,导致很多家庭破产、破碎,再加上日寇侵略,天灾人祸,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第三次坍江是1946年,一直坍到现南沙大堤附近,头蓬街北的元帅殿后大殿全部倒坍沉入钱塘江,老街居民枕江而居,半夜听着潮声轰鸣,心惊胆战,头蓬老街也变得岌岌可危,随时都有沉入江底的危险。
勤劳智慧的沿江百姓没有被灾难吓跑,他们献计献策,在南沙大堤北修筑了一道“抢水坝”,很好地缓解了潮水对老街的危害,头蓬老街得以保全幸存。1956年五六月间又有大坍江发生,所幸伤亡不大。县人民政府在1966年开始组织沿江百姓大搞围垦,把砻糠撒到江里,根据潮水把砻糠冲到岸边的界线为记号,修起了一道九曲十八弯的南沙大堤,钱塘江再次被人类征服。
头蓬老街紧挨着南沙大堤,可以说它是沙地兴衰的见证者。在以后的数十年间,围垦事业一直继续,无数的滩涂变成了良田,晒盐业又开始兴盛,头蓬老街东北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盐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头蓬老街成了一个活水码头,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它北临钱塘江,外江船北可通海宁、上海等繁华都市,内河码头上埠船、牛拖船南通萧山、绍兴、诸暨各县。
当年沙地,是由钱塘江河道变迁而生,自然水系发达,河湖江湾四通八达,交通运输自然也是以船运为主,埠船、手摇船、牛拖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附近农民、盐场盐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采购,农民的农作物需要出售,为方便运输,老街的南街北街中街皆有内河相连,货物进出基本靠牛拖船运输。故而一头老牛拖着一档六只的方头木船沿着内河缓缓前行的场景,成了老街居民司空见惯的场景。
头蓬老街主街自东到西分为东街、中街和西街,街路并不是一杆到底的直胡同,而是曲曲弯弯颇多转折,自南北向的直弄堂就有七八条。东西向的街道主要有三条,南边的一条叫街南路,中间一条主街,北边一条叫街北路,街南街北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专门用来运输物资的内河。老街东边有一条泥路,直通十里开外新湾方向的草舍庙。沙地滩涂多芦苇茅草,草舍庙是一座草舍结顶的荒凉小庙,香火也不旺,仅住着一两个年老孤寡之人惨淡度日。
紧邻内河河岸的街南路和街北路是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从街南路过内河要走过一座石板桥,称为吴成龙桥,是一位叫吴成龙的乡贤出资修建,过了吴成龙桥向北有一条小弄堂,和主街连接。沿着街南路再往西走,经过方家园(方家园后被日军飞机扔炸弹炸毁)。方家园和羊肉小法开的羊肉店中间有一弄堂,称为林元和弄,内河上修有一座林元和桥连通林元和弄,林元和弄往北连通主街。
过了主街十字路口,就是大名鼎鼎的咸胜弄,咸胜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往北直通钱塘江边的货运码头三岔埭,是老街的咽喉和瓶颈,是连接沙地与海宁、上海的交通要塞。过了林元和桥往西,是一座叫鲍家弄桥的石板桥,连通鲍家弄,过了主街十字路口往北,由于那里有一家当店,这一截弄堂老街人就叫它当弄。
当弄北面是专营运输的杨阿月公所,当弄过西是天产农产品加工坊。一到萝卜干、榨菜、芥菜头、咸菜腌制旺期,整条街上都漂浮着腌制蔬菜那种刮油刮水的咸香味,咸香味顺着鼻子吸进了人们的五脏六腑,胃的蠕动加快,发出“咕咕”的抗议,早上喝下的两大碗薄粥早已溜到了脚底板交代给了光阴日脚,只盼下一个饭点快点到来,如果可以,恨不得连吃三大碗白米饭。弄堂尽头是一个规模很大的普益蚕茧行,门口有两个很大的茧行池,这是头蓬老街最大最著名的两个大池塘,楝树花刚谢,半下昼池塘里已经浮满了半大孩子的人头,小一点的拿个脚盆在浅水区学划水,大一点的到池塘中心比赛狗刨式游泳谁游得远,躲没头闪谁躲得久。整个夏天,这两个池塘都是男孩们的战场,每天午后都闹得沸反盈天,直到七月半前后,才渐渐冷清下去。
沿着街南路继续往西走,来到了街南内河与老街中心的通久河的交汇处,通久河南北走向,两边都有街道商店,是头蓬老街的中心处。跨过街南内河上由三块平整周样青石板铺就的定安桥,向西拐弯有个鼓楼,鼓楼是个亭子的式样,四根木头立柱,上有椽瓦顶盖,一半建在河面上,一半建在河岸边,通久河在鼓楼下安闲流淌,沿着鼓楼转弯走三四档石级,就来到了老街的灵魂——通久桥了。
说起通久桥,老头蓬人都感到分外亲切,那是连接他们童年往昔的亲切印记,承载乡愁的美好回忆。过了通久桥沿河又是一条直街,最著名的是和丰蚕茧行和丁吉祥酱酒店,前面有一块非常平整开阔的场地,有一个篮球场大小,被称为和丰道地。
过通久桥往西走过和丰道地,稍向北拐下弯,仍是主街,向北有和盛弄、新街弄,向南有马安子弄、豆腐德清弄、阿裕三老弄等。西街池塘很多,叫得出名的有大先池、应家汪、张海池、千爷池、牛粪池、和盛池、盐仓池,这些池塘为老街居民日常生活饮用和涮洗淘漉提供了便利,其中的应家汪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1942年夏天大旱,附近池塘里的水都干得只剩塘底的一汪泥水了,不要说浆洗,连居民的饮用水也成困难了。在街上几个乡绅的汇头下,经过多重比较,选在水质甘甜清冽、池形较小的应家汪池底打了一口木井,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吃水问题。这口木井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四清工作组下乡调研,经过多方查勘打了四口水泥井,彻底解决了老街人的吃水问题,应家汪木井才被逐渐废弃。
在七月的一天下午,日头仍然非常猛烈,跟着几位老头蓬人游览了焕然一新的头蓬老街,听着老人娓娓述说,恍然间,失落的时光仿佛再现,头蓬老街的往昔就在眼前。据介绍,头蓬老街作为义蓬第一张文化旅游的金名片,街道社区正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又一个和绍兴的安昌,瓜沥的塘头一样的文旅古镇。
来源:钱塘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