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宋代“玩具总动员”——夜听宋韵

处于孩提时代的人们总是会收到各式各样的新奇玩具。“玩具”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的孩子们虽然没有专门的儿童节,但是他们也有琳琅满目的玩具陪伴他们的成长。

640.webp.png


泥塑龙舟竞渡造像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5360982258901937589&skey=@crypt_517b49d9_2fb80006cdefc0ad5a159c5271e87e3c&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泥塑赛马仕女造像


泥塑与玩偶是宋代最受欢迎的玩具大类,像“磨喝乐”“泥孩儿”“泥婴”“土稚”这一类的泥塑玩具是当时的爆款,大人小孩都喜欢。《东京梦华录》记载,“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看来七月初七不仅是七夕节,同时也是“玩具节”,这一天各种奇巧的小玩具都会上市,“磨喝乐”尤其受欢迎。不论是寻常百姓还是皇家都有“磨喝乐”的忠实粉丝。当时临安的许多泥塑艺人汇聚于西湖一带,那里便成了盛产“泥孩儿”的胜地,久而久之,便有了“孩儿巷”这一地名,沿用至今。


乐器类的玩具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陶哨、瓷哨、泥哨因为其清脆的声音和精巧的造型成为孩子们的首选。旋转时会发出嗡嗡声的空竹,精巧嘹亮的琉璃喇叭,花棒槌、小锣鼓也是孩子们手里经常把玩的玩具。流传至今的拨浪鼓更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宋代拨浪鼓的制作工艺和今天没什么两样,鼓身有木质的、竹质的,还有泥质和硬纸质的,材质多样,形态各异。鼓面则多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精心制作而成,鼓声清脆悦耳。


宋代还有丰富的运动类玩具,如蹴鞠、击球、板球、风筝等等。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蹴鞠了,这是一件国民玩具。不论是乡间还是都市,少年亦或成人常聚在一起,争相围簇踢鞠,力求让鞠不落地。在他们看来,能长时间保持鞠在空中是一种乐趣,所以这也被称作筑毬鞠。少年们玩蹴鞠以“花打”为主,有点像现代孩子们踢毽子。他们在游戏中竞相使用各种花式踢法,以蹴球次数多者为胜,若鞠掉落在地则视为失败。


智力类玩具则是随着知识的普及逐渐发展壮大的。从象戏、弈棋、采选、打马,再到精巧的七巧板、益智图,以及充满策略的纸牌、华容道、九连环等,各式各样的智力游戏层出不穷,多达十几种。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围棋,在古代是君子四艺之一,是流行于士大夫之间的必修课。随着宋代平民社会的推进,这种高雅的艺术也逐渐普及起来,各个阶层的人都开始下棋了。益智游戏带有竞技性的同时,还能锻炼智慧和心计。南宋时期,皇宫甚至还会面向民间招聘专门陪皇帝下棋的官员,在德寿宫遗址中我们也发掘出了一些宋代的围棋子,这类游戏的盛行也得到了实证。


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从现存的名画中寻找,宋代的玩具已经形成了产业,有专门的产学研体系,足以写成一部厚厚的“宋朝儿童生活史”。这些玩具不仅是孩子们的童年记忆,更是社会风俗和文化变迁的见证,包含着寓教于乐的智慧与匠心,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来源:上城发布社科普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