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薪火相传“闯”江湖——建德婺剧

2023年8月,越剧《新龙门客栈》试水抖音直播,与短视频平台擦出了第一次火花。这场直播吸引了925万人次观看,近4000名观众发布了超过1.4万条评论,这也让浙江小百花的越剧小生陈丽君红透全网。尤其是随着她参加《乘风2024》,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与“流行”的完美融合,也再一次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无穷魅力。


在浙江,除了越剧之外的第二大剧种,就是婺剧。建德人好戏、尚戏,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戴不凡先生就曾经回忆说,自己幼年时期,建德城乡几乎无日不演戏,其中老百姓最推崇的徽戏,就是后来的婺剧。所以,自古以来,建德就是培育、发扬婺剧的一方沃土。


提及建德婺剧,除了民间的婺剧一向繁盛之外,还有目前杭州地区唯一一个专业婺剧团——建德市婺剧团,从1962年成立至今,它一直是建德市乃至整个杭州地区婺剧文化传承的主阵地。


所以,陈丽君的“破圈”,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命题和思考。婺剧,作为建德的一张文化金名片,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做好传承与发展,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入坑”,让建德婺剧也能引来更多“流量”,“破圈”而出,“闯”出属于自己的江湖呢?


(一)

穿越时光,让我们回到过去。


1958年12月8日,浙江省第一所专业艺术中专——浙江戏曲学校在风景秀丽的黄龙洞畔建校,开设越剧、婺剧、昆剧三个班。这是婺剧史上第一次由专业学校开办戏曲教育,学校除了安排徐东福、徐锡贵、施秀英等婺剧名家担任老师外,还邀请了京剧大师盖叫天、昆剧名家周传瑛、“越剧皇后”姚水娟等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教学。这样的师资力量不仅是空前的,也有可能是绝后的。1962年6月,因为历史原因,婺剧班的师生们来到了浙西,组建了建德县婺剧团。富有朝气的建德县婺剧团很快以整齐的阵容、高超的水平获得了戏曲界的认可,并赢得了“县级剧团编制、省级剧团水平”的美誉。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受多元娱乐形式的冲击,戏曲市场疲软,婺剧团无奈地走向衰退,开始了近十年的萧条和无序。


2002年,建德市开始对婺剧团进行体制改革。2003年9月,当时的52名演职人员进行了身份置换,以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形式对班子进行重组,使剧团成为合伙型、市场化运作的民办公助剧团。之后的近半年时间,他们精心准备了《三请樊梨花》《秦香莲》等二十几部大戏和《断桥》《僧尼会》等十余部小戏及一些现代戏,走乡串村地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重新找回了市场。


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地创作新的剧目,《酒香明月》《天府祭》《绿云》等不仅陆续在省、市获奖,还应邀参加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演出,成为唯一参加亚运会演出的县级剧团。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剧团创排的《天下第一疏》一经问世,就在全国戏曲界引起广泛热度,先后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赴京参加“首届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随后,剧团又相继推出《畲女凤凰》《大洋埠》《紫金滩》《千鹤女人》等剧目,对宣传建德文化、扩大建德影响起到积极作用。他们甚至不止一次地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更是让“建德婺剧”在海外打响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


(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婺剧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人才。想要“出人出戏出效益”,就要加大对优秀婺剧人才的培养。但人才的不断流失,却让剧团的培养显得“捉襟见肘”。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里待遇好,演员自然就去哪里。仅仅只凭“情感”就想留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演员先“生存”下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特别是要让年轻演员有获得感和成就感,让他们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在做的事业不仅有意义,还有发展的前景,才能更好地促进婺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再则是市场。现在各种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面变得更加广泛,婺剧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创作出更加符合当下欣赏价值和传播价值的剧目,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最后是创新。婺剧需要不断地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出形式,使之既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特别是让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感受婺剧的魅力。


可喜的是,我们在建德市婺剧团身上已经看到了他们想要“闯”江湖的决心。2023年10月29日,现代婺剧《草莓红了》首演成功。这是三年疫情之后建德市婺剧团的第一次新剧创排,而这一次的创作团队,从主演到群舞,再到演奏乐队,年轻人的比例占到了90%以上。不仅如此,他们还第一次将舞蹈与戏曲进行融合,探索出一种新的婺剧表现形式。正如原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朱为总所说,这部剧不仅让他看到了建德市婺剧团的精气神,也看到了当代年轻人的创造性。2024年5月17日,《草莓红了》作为2024“西湖之春”艺术展演新剧目之一,登上了杭州大剧院的舞台。


无独有偶,2024年新春开年,建德市婺剧团就开始“接地气”的演出,40余天演出了80余场,而且场场爆满。事实上,这样的“下乡演出”,早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日常。从2006年开始,他们每年都承接着百余场的送戏下乡任务,尽管如此,却仍然不能满足老百姓想要看戏的愿望需求。


(三)

但仅仅如此,建德婺剧就想要“破圈”闯江湖是远远不够的。


戏曲界有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正如建德市婺剧团第一代演员吴阿古饰演的丑角,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有着浙西名丑的美誉。但现在剧团的“一招鲜”基本上没有了,戏曲剧种的个性也越来越淡化。


所以,建德市婺剧团不仅要传承“文戏武做”的剧种特性,还要把“文戏武做”做深做强,张扬个性,让观众看到这个时代与其他剧团不一样的价值。要让演员有自己的技艺绝活,产生品牌效应,观众喜欢看戏,一定是因为有好的戏他愿意关注,一定是因为有好的演员他想看。


正如我们说陈丽君的“破圈”,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


说它必然,一是源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二是源于演员本身专业的深厚功底。从来都没有“一夜成名”,我们只是正好见证了她成名的那一夜。


说它偶然,是因为乘着互联网和短视频的东风,那一幕幕“名场面”正好击中了年轻人的内心,让深埋内心的国风情怀瞬间觉醒。所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建德市婺剧团也应该抓住机遇,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将自身打造成为台上台下皆可参与的“开放式”作品,提高婺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婺剧的传承和发展当中。


事实上,在建德市婺剧团里,也有着许多勤奋刻苦的年轻人,正在从事着他们所热爱的职业,他们也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目光。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建德婺剧也能出现更多的“陈丽君”们,让建德婺剧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中,乘风破浪,踏浪前行。


来源:建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