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俶塔
保俶塔古称应天塔,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907-978),确切始建年月不可考。塔初为九级,后毁。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僧永保重建,减去二级。此后历经宋、元、明,屡毁屡建,皆至七级而止。明隆庆年间(1567-1572),保俶塔又渐损圮。万历七年(1579)重修,为七层重檐楼阁式,可登高远眺,塔周围檐廊挂置明灯,入夜蔚成大观。现塔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俶塔为八面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实心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45.3米。
塔基平面为八角形,分两层。底层为条石垒砌,边长约16米,面积约为1240平方米,通高0.98米。
塔身砖砌,第一层的北面嵌《重修宝石塔记》碑。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共七层,砖砌实心,无塔檐和平座,塔身比例修长挺秀。底层边长3.26米,面积约51平方米,通高33.3米,塔身逐层向上收分。每层外立面相同,均为每面一开间,横向分为三段。中段角部砌筑外凸的圆角柱饰,中间砌有仿木格方窗,窗两侧为平砌墙体,角柱饰的柱顶和柱脚位置、以及两柱饰中间位置各砌斗拱一朵。底段和上段均为平砌砖墙,角部无外凸。
塔顶置铁铸塔刹,由覆钵、仰钵、五重相轮、华盖、宝珠、火焰珠等构件组成。塔刹为铁质,刹座为简洁的基座和仰莲,刹身包括5重相轮,刹顶包括仰月、宝盖、宝珠等。明代的原物在塔西陈列。
保俶塔是见证杭城五代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状态的建筑遗存,在西湖景观整体视域空间中,与雷峰塔形成著名的“保俶如美女,雷峰如老衲”的南北对景,佐证了佛教文化的兴盛对西湖景观的直接影响。
保俶塔真实地保持了五代始建以来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东端山脊的原址;塔八角七层、修长挺秀的外形保持了自五代始建以来历代重修的历史面貌;塔身所使用的砖石、铁质塔刹等反映了民国时期重建的建筑材料;塔身砌筑方法、立面仿木构装饰等体现了民国重建时的建筑技术;保俶塔保持了始建时的祈福、纪念功能;同时真实地保持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时间:全天
地址:北山路宝石前山路宝石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