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箭道巷
杭州城有一条路因钱镠修筑捍海石塘而得名,这就是“直箭道巷”。直箭道巷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南达六部桥直街,北抵上仓桥路。
杭州位于钱塘江北岸,入海处的杭州湾呈喇叭形状,口大肚小,每年八月,受月球引力的作用,大量的海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掀起滔天的巨浪,杭州百姓年年受到钱塘江潮水的侵害。尽管钱镠每年都会组织百姓加固海塘,但海潮汹涌,往往是这边海塘刚修好,那边海塘又被潮水冲毁。
有一天,钱镠换上平民服饰,来到集市上,看到一个老农正把牛车上的树苗一棵棵搬运到路旁贩卖,忽然,噗的一声,一棵树苗从老农手中滑出,掉落在地上。让人惊奇的是,树苗并没有倒下,而是稳稳地直立着,根上的泥土一点也没有分散。钱镠很吃惊,他走上前去,提起那棵树苗仔细看,原来树苗根部的泥土被细竹篾编成的笼子固定住了。他不由得赞叹道:“这个笼子编得好,不然泥土跌散了,树也栽不活了哦。”老农自豪地笑着说:“我编的这个笼子,别说跌不散,就是放到溪水里,水也冲不散。”水冲不散?钱镠一愣,忽然眼前一亮,他大喜道:“好主意!来人把这些树苗全都给我买回去,我要好好琢磨琢磨!”
回到王府里,钱镠便把这些树苗挨个地拿起来看,一会儿凝神思考,一会儿又提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个缜密的计划正在钱王的脑海里形成,它利国利民,功劳泽被千秋万代。
此后,钱镠又亲自去钱塘江边察看形势。他发现,钱塘江潮常常在一段时间里南北摆动,有时候掀起巨浪,有时候又安安静静向萧山方向流去。钱镠想:海潮有一个摆动的规律,应该好好利用啊。他觉得修筑海塘的时机已经快成熟了,他的计划变得更加具体。
钱镠在八月十八日带领一万名精选的弓箭手列队岸边,钱王在江边走着,仔细观察着海潮起伏的波涛。瞅准时机到了,他便来到阵前,立刻拉开弓弦,大吼道:“放箭!”一霎时,万箭齐发,直射潮头。一阵铺天盖地的箭雨之后,那海潮果然落下,还服服帖帖地向南而去了……百姓们欢呼雀跃,认为钱镠降伏了潮神,便高声齐呼,称他为“海龙王”。钱镠趁此下令道:“潮神让路了,明日起,征调二十万民工修筑海塘!”
这一次,根据钱镠的设计,士兵们找来最粗壮的大树和竹子,并一一砍伐,搬到岸边做木桩,也就是滉柱。集市上那个卖树苗的老汉也被士兵们找来了,他教大家把竹子剖开,编出成千上万个竹笼。大家在竹笼里填满泥土和石头,在海堤上每个滉柱之间填满密密匝匝的竹笼……
这样一来,坚固的海堤形成了,凶猛的海潮被阻挡了。此外,石塘还有蓄水的作用,便于灌溉钱塘江岸上的农田。在钱王的带领下,这条长150多公里、从六和塔筑到艮山门的捍海古塘,在耗时两个多月后,终于修成了。钱王满意地看着这壮观的捍海石塘,心潮澎湃,立刻宣布民众可以在海塘附近开垦荒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们开垦土地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一切令钱王很满意,他还在海塘上设了三个(一说一个)铁幢。那是箭杆形的笔直的铁柱子,一部分插入海塘,一部分在地面上,用来测量水位。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和记录水位的变化,钱王又下令修建凉亭,把铁幢包围在凉亭中间。
“筑塘以石,自吴越始”,从此,坚固的海塘挡住了汹涌的海潮,经历多少风浪也岿然不动,它日夜保护着吴越国百姓的财产与生命安全。不仅如此,捍海石塘还奠定了杭州的城市格局。以后的朝代,捍海石塘也经过了不同规模的修缮,直到清朝雍正年间,还有一部分海塘屹立在岸上。
漫长的岁月里,捍海石塘被淤泥覆盖,又形成新的陆地,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在附近劳作、生活。此后,其中一个铁幢的周围也出现了一条街巷,人们追念钱王的功绩,宋称铁幢浦、铁箭巷,清称箭道巷、剪刀巷,1966年改称红缨巷,1981年复称直箭道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