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婆路,戴进故里的文化脉络
相婆路,原名相婆弄,位于笕桥老街的中心地带,东西走向,跨越备塘河,向东而去。据清代张尔嘉所著的《艮山地理志》记载,相婆弄曾是明代著名画家戴进的居住地。这位画士在明宣宗时期居住于此,他的故居至今仍存。历史上,这里是笕桥相氏家族的聚居之地,据老人们口耳相传,这条路的得名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紧密相连。
相传在宋朝时期,备塘河上桥梁稀少,人们过河极为不便。而当地有一位吃素念佛的老婆婆,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相婆婆”。她平时省吃俭用,积德行善,专做好事。看到乡人们因河上无桥而受困,相婆婆便在菩萨面前许下心愿,要为大家造一座桥。她日夜诵经不辍,将积攒起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造桥。终于,在相婆婆的坚持与努力下,一座桥梁横跨备塘河,为乡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相婆婆去世时,人们发现她所居住的草棚里竟一无所有,不禁为之动容。为了永远记住这位老人的功德,大家便将这座桥命名为相婆桥,并将附近的里弄称为相婆弄。
1995年编撰的《江干区志》详细记录了相婆桥的历史变迁。在1953年11月,相婆桥进行了改建,成为了一座钢筋砼板平桥,桥宽3.7米,桥跨6.8米。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交通流量的增加,原有的桥梁设计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在60年代初,因为桥身过低的问题,导致水少时船只容易搁浅,水满时则容易顶住桥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婆桥再次进行了改建。如今,桥面被改成了通车方便的公路桥。
岁月流转,相婆弄已更名为相婆路,但笕桥的老百姓仍习惯地称之为“相婆弄”。这条老街见证了相氏家族的历史兴衰,也承载了无数杭州人的记忆与情怀。相婆路已经成为笕桥地区的重要街道之一,连接着笕桥和周边地区。街道两旁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传统的江南水乡特色,也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相婆路上漫步,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