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社会福利体系的崛起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事务最初多由民间承担,比如汉代以来形成的世家大族、宗族组织以及宗教团体等。这些团体会救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但很松散,没有持续性。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才第一次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体系包含的代表性机构有施药局、安济坊、居养院、漏泽园等。其中居养院是施行于全国的社会保障机关,旨在帮助鳏寡孤独、贫困无助者。它不仅包括了基本的生活救助,还涵盖了医疗、教育、丧葬等多维度的关照。
宋代时期战争、自然灾害频发,经常发生饥荒,大批流离失所的百姓多时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司马光针对这种情况就曾向皇帝谏言:“臣窃见方今远方穷民转死沟壑,而屡赦有罪,巡门散钱,其于仁也?”司马光认为国家对于远方穷苦百姓的关怀不足,无数百姓因贫困而死在沟壑之中,而国家却频繁赦免有罪之人,分发财物,这与仁政的理念相去甚远。于是,针对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况逐渐恶化的现状,宋廷开始出台相应的救济政策,据《宋史》记载,60岁以上的孤老可以申请进入救济机构,享受每人每天一升米、10文钱的补贴。官方抚养的孤儿,聪明伶俐者还能送进学堂跟随读书,防止长大后再度成为乞丐。
居养制度进一步完善是在公元1098年,宋哲宗下令实践《居养法》,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凡遇冬寒雨雪时,衣不蔽体之人一起收入居养院,按照居养院法安置。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贯彻落实兄长哲宗颁布的仁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立居养院。赵佶是位艺术家皇帝,虽然只是福利机构,居养院建设却是高标准、高规格的。绍兴的《地方志》中记载,徽宗时期建成的居养院冬暖夏凉,所用炊具食器竟然也是描金绘彩,甚至被褥都是绫罗棉毡的。还为产妇配备了月嫂,为婴幼儿配备了保育员,由朝廷拨付专门的经费进行保障。如此一来,一些游手好闲之辈,看到居养院吃得好住得好,居然冒充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住到居养院。宋徽宗发现了这种现象后,还增设了监督机构,严格甄别居养人的身份。
同时宋代朝廷还鼓励开展民间慈善活动,支持富人设立义庄、义田为贫困者提供救助。据《梦粱录》记载,北宋后期,苏州城有位巨富朱冲,就常广施钱财以济街区贫疾之人,还募医官巡门问贫者之疾。到了南宋时期,临安城的富室会对所在街区穷困之家,夜里“以碎金银或钱会插于门缝”,帮助他们缓解困难。
宋代居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让我们不由感慨宋代作为现代社会萌芽时期呈现的制度水平,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文关怀。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