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了解筷走运,走进天竺筷工艺博物馆

中【05.13-05.17】了解筷走运,走进天竺筷工艺博物馆.webp_副本.jpg


一双筷子,夹起的是浓浓的中国味儿,撑起的却是整个华夏文明。


“嘿,吃了吗?”


恐怕世界上再没有哪个民族的问候语像我们中国人这样通俗、温馨又亲切。民以食为天,一句简单的中国式问候,却蕴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吃饭,必然离不开筷子,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筷子在不同时空演变磨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成为西方人口中“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里,以“筷”传礼,以“箸”食味,看似轻巧的筷子承载的却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与信仰。


在杭州市拱墅区沈家路150号老字号国潮数字产业园内,有一家百年老字号非物质遗产保护基地——天竺筷工艺博物馆,这是一家保留了完整的筷子工艺制作技艺、使用二十五道手工工序和十一道改革创新工序,并将筷子以活态的形式向社会开放的工艺基地,同时也是集参观、研学、非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资源点。


天竺筷,杭州著名家乡特产,杭州四宝之一,源自清乾隆年间,最初为杭州灵隐、天竺一带农家的副业产品。清光绪元年(1875年),第一代传承人铅丝师傅潘三四,对天竺筷的制作进行了改进,使天竺筷具有花纹,镶有锡制筷头,染有不褪色的枣红色,于是风行于世。


杭州天竺筷厂是一家杭州老字号、浙江老字号企业。2006年,天竺筷制作技艺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二十多道纯手工制作的精巧技艺,亦入列“杭州重点传统手工艺美术保护品种”及“第一批杭州市历史经典产业目录”。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及杭州市首批非遗体验点。


至今已历经六代传承,是目前唯一仅存生产天竺筷的企业。天竺筷是杭州的文化瑰宝,是中国竹筷品类中唯一拥有“老字号+非遗”的企业,也是杭州官方认定的唯一饮食器具类非遗,有着特殊的行业地位。


天竺筷不仅工艺讲究,饱含技艺之美,其由来也充满故事,趣味十足。


相传清乾隆年间,杭州天竺三寺佛事鼎盛,香客如织,寺里僧人为解香客“斋食缺筷”之急,遂将附近天竺山上的小径竹截削成筷,供香客们使用。由于制筷所用的小径竹生长于杭州天竺山,由此得名“天竺筷”。此后,天竺筷的美名更是随着僧侣与香客的使用,得以广泛传播。据说,从佛地带回的杭州天竺筷,既能为全家人增口福带好运,又可时时保留一份佛祖心中留的虔诚。


在中国,筷子不仅是餐具,也是社交互动的重要工具,用筷子夹菜给客人,是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怀的表达,它的这种社交功能,更加展现了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同时筷子的使用,也体现了东方文化对环保的关注。传统的木质或竹制筷子是可生物降解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直以来,天竺筷用竹均精选自然野生的小径竹,其形纤细,其质上乘,且易于把握。经过精心地选料、蒸煮、暴晒、设计、雕版、烙花等二十余道纯手作的工序之后,在保留竹之天然形态之上更巧妙彰显技艺与文化共生之美。


更难能可贵的是,自第一代传承人起,在杭州天竺筷近150年的发展历程里,一代又一代传承匠人们用他们满腔的热爱与匠心,在对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和革新中,续写着这双“江南名筷”的精彩历史,也唤醒了人们对美和自然的美好记忆。他们用如竹之坚韧的品质撑起大国工艺的一片天地,并由他们的双手让我们看见造物之美、看见器物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之精彩。


如今,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第五代传承人王连道师傅与其弟子也即第六代传承人周生元先生也在继承前人的技艺之上,勇于创新与突破。近年来,天竺筷在工艺上改进,使其生产过程更加环保,在创意元素上优化,潮范十足的设计感让其文化属性更加丰满。


千年技艺,百年品牌,走过长长的历史,依然保留最初的20余道经典纯手工制作方式的天竺筷,从百姓餐桌到宫廷玉箸,从礼赠外宾到两会建设,在见证每一个历史瞬间精彩发生的同事,也优雅地迈着自己坚定的步伐一路向前,并在属地浙江大力倡导宋韵文化的当下,恰如其分地彰显出别出心裁的风雅气质,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添无限古朴韵味。


一双筷子,既完美诠释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也代表了东方饮食文化的自信,作为新一代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筷子继续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来源:运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