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碑,一石一梅的八百年之恋
梅花碑,这条连接着城头巷与佑圣观路的狭长巷子,不仅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日常足迹,还诉说着杭城千年的文化积淀。其名字由来,源于古代此处曾有石碑刻绘梅花图案。一条路因一块碑而得名,而这块石碑背后,又隐藏着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块碑石的诞生,始于蓝瑛与孙杕的一次郊游。这两位明朝的画坛巨匠,既是同乡又是同窗,他们的友谊深厚,常常一同出游,相互切磋画艺。一日,他们来到德寿宫旧址,德寿宫原本是宋高宗退位后颐养天年的居所,书中记载:宫内“凿大池。续竹笕数里,引(西)湖水注之”。相传当初宫内种着一株古苔梅,旁边倚有一块奇石芙蓉石,深得高宗喜爱。
蓝瑛爱石,于是两人寻觅至此,却发现古梅早就枯败,惟芙蓉石仍与之为伴。两人当即决定合作一幅《梅石图》,蓝瑛负责画石,孙杕则负责绘梅。他们的画作不仅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更融入了深深的怀古之情,让人为之动容。于是,这幅《梅石图》后来被刻成石碑,立于德寿宫旧址,成为后人怀念南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块石碑也历经沧桑,最终在清代断裂成三片,被遗弃在草丛之中。
幸运的是,1751年乾隆帝首次南巡,途经杭州,慕梅石碑之名前往赏景,感叹“次日荒凉德寿月,只余碑版照蓝瑛”。出于对梅石碑的喜爱,他命人将其移至北京圆明园内,另摹一石留在杭州,其地遂名梅花碑。
然而,对于杭州百姓来说,那块曾经矗立在梅花碑的原石已经不复存在。为纪念古迹,上城区政府在梅花碑原址旁建了“梅石园”。园内建有双清亭,并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梅花和清乾隆题写的梅石碑诗。园内回廊曲折,梅枝扶疏,园不大却雅致而蕴含诗韵,使人忆古思今情趣更浓。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梅花碑”已经不是一块石头所能阐述的了,“梅花碑”是这块土地的血脉,是历史更替的见证,更是杭州人民的情怀。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