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繁荣农业经济的秘密武器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国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因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除颁布法令保障生产外,还通过祭祀先农、后稷等与农业有关的神,君王亲耕籍田等方式推行重农思想,希望全社会形成农业是立国之本、生民保障的价值认同。
到了宋代,由于国土面积较之于唐愈加缩小,农业用地也有削减,因此宋代的统治者更加重视农业生产,不仅承继了祭祀、籍田等典仪制度,在具体的劝农措施上也更加精细和立体。“国家每下诏书,必以劝农为先。”
“劝农”是指国家利用各种途径来推广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活动,以增加国家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做法。宋代对劝农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官员行政职能设置上。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朝廷开始专门增设“劝农使”这一全新官职,负责劝课农桑,帮助农业发展,一般由州府的长官兼任。宋仁宗和宋神宗时期,将县令也调整为“劝农使”,业绩同步纳入吏部考核,要求州县长官必须以“劝农事”为重。此外,还从司法官员中选拔“劝农副使”,监督劝农工作。
每年春天农事初兴之时,这些劝农官员都要“出郊劝农”,到乡间地头了解春耕情况,并邀请地方宗族长老宴饮座谈,帮助解决害农之困。官员们还要作《劝农文》劝谕百姓尽心务农。
宋朝的劝农文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讲述农业生产技术的,如《农桑辑要》《农书十二种》等;另一类是宣传普及种植意识和技能的文学作品,如劝种麦文、劳农文等。这些劝农文多以布告、碑刻,甚至图文形式呈现。除此之外,还有劝农歌、劝农诗等形式。不过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是图文并茂的《耕织图》。
南宋楼璹(shú)在临安于潜县(今杭州市临安区)任县令时,体察农夫蚕妇劳作之苦,绘制了一卷《耕织图》。楼璹的《耕织图》步骤清晰,画面直白明了,引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潮。宫廷后妃、画院画家甚至楼氏后代不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目前传世的就有设色卷轴画、分段册页、石刻、版画、壁画等不同形式的《耕织图》。
“厚农桑”也是宋代劝农制度的核心内容,政府通过颁布减税、保护耕牛等法令来保护和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宋代商业十分发达,手工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此一来就有很多农民弃田去成为雇工。减免农税的措施有效增加了农田耕种的收入,这让许多农民愿意重新耕种已经抛荒的田地,同时也让他们愿意在打工时兼顾家中的农业生产。
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农田水利建设是两宋君臣十分重视的“命系于天”的工程。宋神宗在各地设置了“水利官”进行专项管理,对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地方官员给予奖励。据《宋史》记载:在宋神宗熙宁三年到熙宁九年的这六年里,全国兴修了1万多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受益田地高达30余万顷。
宋朝的劝农制度不仅促进了古代农作物多样性种植、农田水利建设、精耕细作、蚕桑养殖等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与推广,繁荣了农业经济,还有效防范了各种妨农害农之事,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桑辑要》中“勤者天之道,百事之门,惟勤则无不胜。”的思想,也为我们中华文化“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持,传承至今。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