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中【01.29-02.02】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_副本.jpg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修史工作,留下了《春秋》《史记》等著名的史书。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著作都是私家修史而成,难道古人都是私家修史吗?根据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史官建置》记载:“齐、梁二代又置修史学士,陈氏因循,无所变革。”可见南北朝时期,国家开始任命专门编写史书的官员。官修史书的制度直到唐朝才正式确立。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设史馆,选任史官,由宰相监修,开启了国家统治者来统一编撰历史的体系。这个体系随着唐末的天下藩镇割据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在宋朝建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唐人的基础上完善了修史的制度,设立国史院,专门负责编纂历史,还进行类目细分。修史机构也更加多元,有实录院、日历所、起居院、会要局、玉牒所等。这些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修史工作更加有序和规范,极大提高了修史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实录院负责修撰前朝历史,起居院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举止,留下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翔实的历史记录。


北宋著名的四部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就是统治者希望通过追索前朝的历史,探索兴亡治乱之道,指导当下统治的书籍。这些书籍的编撰大大激发了宋人对历史的关注,涌现出无数人才,一代文宗欧阳修就完成了唐朝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新五代史》。


北宋中期还诞生了一部个人色彩非常浓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记述了自周威烈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司马光的一生历经各种波澜,但他一直坚持编写此书,哪怕赋闲在家也笔耕不辍,最终完成了这部编年体通史。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全书史料浩瀚、洞察深邃,文学价值卓越。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更以其深刻的启示和教益,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和文人墨客的必读之作。


《资治通鉴》的诞生再次掀起了宋人对修撰当代史的巨大热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和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些修史的大家用毕生精力搜集资料、撰写史书,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对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杭州,提供了很好的史料补遗。


遗憾的是宋代官方所修史书,在两宋末年,两度为金军、元军所劫掠、焚毁。今天,我们只能看到辑自《永乐大典》的《宋会要辑稿》《太宗实录》(残本)及元人所修的《宋史》,在时代更迭、政体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这些史书的客观性与严谨度都有所欠缺。然而宋代开启了国家与文人共同修史的模式,在修史机构、修史主体与官史体裁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现存的宋代史籍名作,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修史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