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宋式童蒙之学——夜听宋韵

发布时间:2024-12-20 11:27:58 来源:市文广旅游局 点击率:

人生百年,立于幼年。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重视儿童期的教育启蒙。不过在宋代之前,蒙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平民少有机会。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平民化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认为儿童时期是教育的黄金时期。


对于天资聪颖的儿童,承袭唐代的童子科制度,设置了一种专门的考试选拔方式——童子举,又叫“神童试”。与前朝相比,放宽了年龄限制,拓宽了贡举范围,使应举童子科的人数不断扩大。《文献通考》记载:“光宗一朝,童子求试者十七人,无补官者。惟从事郎吴刚……特改承务郎,仍依《初补法》。”


宋代蒙养教育的年龄主要是从八岁到十五岁。承担的官学机构称为“小学”。很多家庭会通过私学将孩子的启蒙时间提前。史学家司马光“六岁,教之数与方名”,数学家陆九渊“五岁入学”。南宋时期的杭州城据文献记载:“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宗学、京学、县学是官学,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是私学。在福建莆田,“十室九书堂”;在南剑州,“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另外还有利用农闲季节专为贫民子弟设置的冬学。陆游在《秋日郊居》诗中记载了当时冬学的教育情况:“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由此可见,蒙学在宋代相当普及,且形式灵活多样。


这些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包含日常礼仪、生活习惯、基础文化知识与技能,具体来看有常用字读写、诗文阅读与创作(相当于语文课)、历史课、名物课(相当于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等等。朱熹编写过一份《童蒙须知》:“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也诞生了经典的启蒙读物,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字经》。这部由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的博物知识教育启蒙读物,通过三字韵文,讲述历史进程,传授典故知识的形式,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字经》与前代周兴嗣编写的启蒙读物《千字文》,北宋钱塘儒生编写的《百家姓》并称为中国蒙学“三百千”。


宋代的蒙学教材非常丰富,大教育家朱熹编有六卷《小学》,吕祖谦编有《少仪外传》,黄继善编有《史学提纲》,方逢辰编有《名物蒙求》等等。这些教育家还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教学,将蒙学教育推进到一个全新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蒙学教育的知识体系。


宋代的童蒙教育强调儿童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希望通过发现孩子的天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这不仅为后世的童蒙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现今的儿童教育提供了借鉴价值。


来源:上城发布社科普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