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募兵制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著名的《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因此军队的建设是历朝历代都关注的国家大事。从秦朝建立帝制开始,平民就有服兵役的义务。到了汉代,健康的男性平民须强制完成两年的“正卒”役。而宋代不再强制平民服兵役,实行“募兵制”,即职业兵制度。
募兵制在中唐时期开始萌芽,原有的府兵制度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等种种原因,军队逐渐脱离中央政权的控制,军队建设的雇佣兵性质初露端倪。到了宋代,由于宋太祖以兵变起家,对于军队的掌控愈加严格,因此具备更高战斗力和专业性的职业兵制度——募兵制成为宋代的军制。
既然是募兵,应征者就需要符合招募要求。宋太祖专门挑选了一批作为招募士兵样板的强壮军士作为“兵样”,分送到各地,“标兵”一词便来源于此。随着征兵需求的增加,又改置“等长杖”,以身高作为招兵的标准,募兵的要求逐渐形成量化的数据标准。据宋代《军防令》记载,入伍士兵的身高须达到五尺二寸,宋代一尺合今31.68cm,相当于一米六五左右。此外,还要检查士卒的跑跳动作和视力。被录取成为军人后,平常要接受战术阵法和武艺方面的军事训练,定期考核,保证战斗力,以备有战争需要时可以直接上战场。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和厢军两大群体。禁军相当于主力,是“守京师,备征戎”的精兵,厢军则是驻扎在地方上,维护治安以及完成劳役的地方军。禁军的收入远超厢军。如果被分配到捧日、天武、龙卫或者神卫四个指挥使之下,会被称为“上禁军”,身份、地位、待遇都超过其他军人。
厢军也有河清军、壮城军、桥道军、作院军、装发军、船坊军等兵种之分。如果是桥道军,就相当于现代的工兵;如果成为船坊军,则是水军或造船工人。收入最低的是送信的铺军。
一旦被招募,便终身“仰食于官”,靠政府发的俸禄养家糊口,士兵的俸禄由饷银和口粮组成。饷银因职位和军种不同,差异很大。以宋真宗时为例,“上禁军”的饷银一月五千钱,禁军的饷银一月一千至两千,厢军的饷银一月通常只有三百文,甚至有些老弱厢军的军饷仅够买油盐之用。士兵的口粮也相差很大,禁军的口粮数量和质量通常都能得到保证,而厢军就经常被克扣。由于是终身的职业兵,士兵中既有精锐的少壮士兵,也有不堪战斗的老弱病残之人,冗兵现象严重,于是宋代又流行一句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宋朝诗人钱易曾为守边军人写诗:“曾见南兵苦,征辽事亦如。金疮寒长肉,纸甲雨生蛆。山小埋霜骨,河枯胪腐鱼。黎元无处哭,丁户日相疏。”可见前线战士的艰辛。
尽管如此,还是要承认,募兵制使平民摆脱了服兵役的义务,使军队职业化。然而,募兵制也带来了庞大的军费开销,宋人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虽然有些夸大,不过养兵的费用确实给宋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举国之力养的军队,也并非大众想象的那般孱弱,宋朝反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军事力量相对强悍的一个时期。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