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Discovery·西湖:乌龟潭畔于谦祠,他是杭州人尊奉的“梦神”
于谦,600年前的杭州老乡。
于谦墓,坐落在三台山麓、乌龟潭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常年清幽、静穆,很少有游客会寻到此处。
走过一座石牌坊,坊额上镌刻四个大字,“热血千秋”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墓道长百米左右,以青石板铺就,沿路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夹杂着淡淡的青草味道。
现在看到的于谦墓为1982年重建。碑文“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是书法名家沙孟海题写的。只有墓碑前的石供桌、石香炉为明代遗物。
明代民族英雄张苍水有一句诗:“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于谦跟岳飞同为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但有关于谦,很多人其实并不熟悉。
于谦墓的边上,是同样清静的于谦祠,在这里,你可以重新认识杭州人于谦。
于谦祠,又称“于忠肃公祠”“旌功祠”,分为前殿、正殿、后殿、祈梦殿及南北厢房。
前殿内,介绍了他的生平。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出生在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市祠堂巷42号),从小就是“天才少年”,并且志向高远。
因为住在河坊街,距离吴山不远,年少时他曾在山上的三茅观内读书。相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这首著名的《石灰吟》就是在那里写成的。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那一年他才23岁。始授御史,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于谦祠正殿中央,是他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坐像。
公元1449年秋,明英宗朱祁镇被宦官王振怂恿,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 亲征”,结果被蒙古骑兵活捉,被俘为人质,朝野震惊,史称“土木堡之变”。
蒙古铁骑一路南下挥师北京,许多富户为了保全身家性命,纷纷南逃。
当时的皇太后和监国的皇弟朱祁钰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有人主张迁都。这时,以兵部左侍郎代理部事身份参加朝议的于谦怒斥:“建议南迁之人,该杀!”这句话令许多爱国朝臣与皇太后及朱祁钰对其刮目相看。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亲自督战打胜了关键的京师保卫战,力挽狂澜,对明朝有再造之功,但也因此种下了日后的杀身之祸。于谦主张拥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次年改年号为景泰。
景泰元年八月,明英宗终于回到北京。景泰八年(1457),明英宗从其弟手中夺回帝位,仅仅5天后,就以“谋逆罪”处决了于谦。那一年于谦60岁。
于谦一生清廉,两袖清风,被杀抄家时,除了一座破旧的四合院,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因是谋逆大罪,于谦被杀后,人人自危,无人敢去收尸,只任其风吹雨淋。后由其养子于康将遗骸运回故乡杭州,才得以在西湖三台山麓安葬。烈士英魂终返故土。
在于谦的家乡杭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梦神。据《异梦记》和《山窗杂录》等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杭州人就有到于谦祠祈梦的习俗。
于谦从小是学霸,后来又以科举夺名而走上仕途生涯,因此深得书生们的景仰,他们视于谦为“梦神”。久而久之,风行起这样一种风俗,每到冬至前夜,许多读书人便会来到于谦祠宿夜,祈求于公赐梦,占卜前程。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道:“公祠既盛,而四方之祈梦至者接踵,而答如响。”
现在于谦祠里,也有祈梦殿,就在进门右手边。
出于谦祠,就是乌龟潭景区,位于杨公堤西面,这里是杭州人很喜欢的一处隐藏“秘境”。虽然现在知道这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但相比起其他热门景点,这里仍是幽静的。
对了,这里还是西湖边仅有的几处开放搭帐篷的地点之一。
关于乌龟潭名字的由来,据说,是潭里的一座小山从高处看形状像乌龟。
一走进乌龟潭,就能看到一片开阔的水域。乌龟潭的游步道都是沿着水域铺设的。步道两边种满了参天大树,天气热起来的时候,你只要沿着游步道走,就不太会被太阳晒着。
潭水映着蓝天、白云、水鸟,还有茅草屋。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你无关,而是走进了隐居的世外桃源。
乌龟潭往东南方向,大概步行900米,就到了浴鹄湾。它与乌龟潭一起,都属于“三台云水”景区。
除了草木泥香满溢,还有黄公望故居、先贤堂、黄篾楼水轩、武状元坊、霁虹桥、三台梦迹等故迹,不但形成了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自然湿地生物群落,也使这块静谧之地多了一些人文气息。
在这里,随处皆景,漫步其中不需要有目的。
遥想当年,朝堂上正气浩然的铁血男儿于谦回到了故乡,不知道是否也来乌龟潭、浴鹄湾漫步过?一山一水一湖,宁静淡泊,该是他喜欢的风景。
来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都市快报、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非常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