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牌楼巷内,窥历史的痕迹
作为南宋皇城遗址所在地、南宋文化发祥地,宋韵文化一直浸润着杭州这座城市,渗透在每一街、一景、一角、一隅中,成为鲜明的文化标签。即便是普普通通的一条巷子,它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宋朝。作为杭州历史积淀的代表与见证,城隍牌楼巷历史悠久,自南宋起就是个热闹的地方。
城隍牌楼巷,东起中山南路北段,西接四牌楼,南通大马弄,北接十五奎巷,是一条连接老杭州文化的巷子。其长330米,宽5米,宋代称吴山庙巷。南宋中央机关司农寺、太府寺、将作监、军器监、审计司、侍卫马军司等署设于此。此处离皇宫很近,驻扎了皇帝的保镖团队——东三班。因巷正对宝月山城隍庙(今城隍阁),明改称城隍庙街,清改为城隍牌楼,民国时称城隍牌楼巷。
在《西湖游览地》卷十三:“保民坊,即城隍庙街,西通金地山。宋有司农寺,太府寺,将作监、军器监,诸司、诸军审计司。”康熙、乾隆南巡来杭,多次登吴山,此为上山辇道。《仁庙五巡江南日录》:“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农历)四月初四日,皇上乘轿,皇太子、宫眷出行宫,由大街过鼓楼,进城隍牌坊,上吴山,幸紫阳山,各处游玩。午后仍幸城隍牌坊,回行宫。”
城隍牌楼巷离鼓楼很近,巷子里石板铺设而成的台阶,平整、宽敞。透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依稀能够想象当年御驾辇道的气派。这儿聚集了许多老式居民楼,远离着城市的喧嚣却有着老城区的烟火味。在这里,似乎时间都被放慢下来,巷子里的人们像其父辈一样从容不迫地生活,开了很久的杂货店更像是个温馨的聊天去处。从城隍牌楼走上城隍山,仿佛能窥见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感受到历史长河里的沉淀。
在这里,每一处磨损,每一道裂缝,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翻天覆地的外界变化改变不了它的内在,小巷里的日子波澜不惊,像是被禁锢在了泛黄的旧时光里。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