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宋代社会的尊师风尚

中【09.18-09.22】宋代社会的尊师风尚_副本.jpg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中国进入文化教育大发展时期,尊师重教也形成了风尚。


宋代的教师是当时社会上备受尊敬的职业之一,收入和地位也相对较高。宋代私立书院流行,此类书院由知名学者主持,资金多以社会各界捐助众筹,实力比较强,老师的待遇也很高,比如南宋明道书院,山长(相当于院长兼主讲老师)的月俸是100贯,以宋朝和现在的物价相对比,月薪高达6万多,哪怕是最低级的讲师,月薪也是过万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宋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发展的时代。其实大宋朝廷官学是办学主体,历任帝王都非常重视。尤其仁宗朝,宋仁宗赵祯一生好学,把幸国子监、拜谒孔子作为常课。经筵制度确立后,仁宗对经筵官十分关心,每次讲课结束均细致赐席,安排休息。并通过诏书定为永制。经筵官的地位和待遇也得到提升,不时还有物质上的赏赐和奖励。他认为:“自古帝王皆有师。今赐师儒之臣,经筵之荣事也。”除了皇家的教育,他对地方的办学也很重视,特地拨款或购地赐给官学,称为“学田”。学田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办学和资助困难学生,大部分用于教师福利,这项政策被历代办学者继承和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然而在宋代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持证上岗。比如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官员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于考试过严,许多在职的官员都不能通过,造成各州、县的教授数量明显减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对教育与教师的重视。


说到振兴师道方面,不得不提胡瑗、孙复、石介这三位被欧阳修誉为“宋初三先生”的教育家。他们不仅是宋代理学先驱,也是呼吁弘扬师道的学者。尤其是胡瑗,他认为学校是“教化之本”,“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重振师道、改革教育、培养人才是根本,为此他自己通过数十年的教育进行实践。


文坛宗师欧阳修也是师道尊严的践行者。他强调老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得到学生的笃信和尊重,培养学生不仅有学问,并且能学以致用。欧阳修学生时代虚心求教“尹师鲁”携酒拜师的故事流传颇广。他后来成为文坛领袖,也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苏轼、曾巩等人都是因为他的举荐和赞扬才脱颖而出的。更重要的是,欧阳修坚守正义,在学生遇到逆境的时候,只要学生是对的,他会坚持原则为他们鸣不平。


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宋代涌现了许多“尊师重教”的佳话。杨时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从小聪慧过人,考中进士后跟随理学大家程颢学习理学,程颢去世后,杨时继续跟从程颢的弟弟程颐学习。一日杨时与学友游酢去程颐家请教学问,天降大雪,他们冒雪到程家时发现老师正在休息,为了不打扰老师,两人便在门外等候。程颐醒来时,发现门外的积雪已厚达一尺,杨时和游酢两人静立门前,身上的积雪将二人包裹成了雪人。这便是“程门立雪”典故的由来。杨、游二人尊敬师长,恭立严寒诚心求教的行为,感人至深,被誉为尊师重教的楷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于国家,于个人这都是发展的基石。文化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国力的强盛与尊师重教的传统息息相关。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