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哑目连”

中【07.31-08.04】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哑目连”_副本.jpg


哑目连戏,是一种以手势、身段、武技相结合来表演情节的哑舞剧。


西溪哑目连戏历史悠久,最早记载明成化嘉靖年间余姚王宋仁(1472-1528)评目连曲:“词华似《西厢艳》更比《西厢搞衡》”。明万历年间杭州胡文焕编《群音类选·诸腔类》收有目连戏折子《小尼姑》。


“西溪哑目连戏”,又名劝善戏、太平戏、宗教戏,是流传于老东岳地方的一个古老剧种,因《目连救母》故事而得名。清朝末期,东岳庙会在杭州乃至整个浙江地区都享有很大知名度。哑目连戏就是当时东岳庙会的‘社戏’,哑目连戏在表演时没有台词,主要以舞蹈、手势、表情和武技来刻画人物表演情节,是民间一种独特的哑舞形式,深受群众欢迎,表演者主要来自绍兴一带的香客,抗战胜利后,老东岳村民自发组团演出哑目连戏,剧目包括《目连救母》中的“活捉刘氏”,“送夜羹饭”等。哑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在当时盛演不衰。解放后,哑目连戏表演逐渐消失。许多人都听家里老人说起过哑目连戏,但是亲眼见过的却很少。


表演时,“步要稳、气要沉、舞要美、动要真”,乐器以目连号(先锋号)和堂锣、大钹为主,演出时,上场要先放烟火,营造一种与剧情相匀的气氛。“哑目连戏”的传承,没有文字剧本,而是靠一些老艺人的口传身教或者靠演员的耳闻目濡代代相传。


2007年,哑目连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