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用脚步跑出了宋代的烟火气

中【07.31-08.04】用脚步跑出了宋代的烟火气.jpg


外卖是个很广泛的词汇。大家一般的理解就是餐饮的外送服务,其实从广义来说一切卖家通过提供出外服务和商品的都可以说是外卖。像送水的、送花的、送气的、送商品的、上门修理东西的,这些都是属于外卖。这个行业非常古老,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外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


宋朝的外卖叫索唤,宋人曾自豪地说:“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要是不想自己做饭,不论春夏秋冬,从早到晚,都可以叫外卖。宋代经济繁荣,随着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专业的人员。“民以食为天”首当其冲的就是餐饮行业。《东京梦华录》有记载 :东京“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南宋时期:“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生活很是惬意便利。看来不论是北宋的东京市民,还是南宋的临安市民,都喜欢下馆子或者叫外卖,享用专业厨师提供的美食。外卖的食谱相当丰富。《梦粱录》里光《面食店》记录的家常饭食,就有蹄子清羹、煎肉、煎肝、煎鸭子、血脏面、笋淘面、煎茄子等,有学者做过统计,两宋市面上流行的快餐品种加起来有500多种,可谓应有尽有。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一位外卖小哥模样的人,穿着围裙,右手拿着筷子,左手拿着两个食盒,从虹桥边的“脚店”出来,利索地走在街上,看姿态是刚接了外卖单,要给客人送去。


这种外卖点餐的形式非常普遍,甚至皇帝都点外卖。南宋皇城的东华门外聚集着的大量饮食店,据说就有高宗赵构经常点菜的“三脆羹”。赵构在退居德寿宫后,一次孝宗向他请安的时候,还特地从坊市点来“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三道外卖餐食,父子一同分享。宋孝宗在隆兴年间一次外出元宵观灯之后,喜欢上了夜市上“南瓦张家圆子”“李婆婆鱼羹”等宵夜,经常在宫里点外卖,小费给得很是大方,“直一贯者,犒之二贯”。


那么,古代又是怎么招收外卖员的呢?大户人家叫外卖,大抵都有由私家仆人出面;普通人家则可以提前差遣专人前去购买。当时这种专门负责点餐送餐的外卖小哥称作“闲汉”,他们工作认真,服务周到,会风雨无阻地送餐上门。此外,旅店、客店的店小二,也可以为住客提供即时的跑腿服务。因此每到餐点,就有很多手提美食的人在坊间穿梭。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隔窗索唤,因为每到餐点众多流动食贩沿门叫卖熟食,有肉、炙鸭、鹅、熟羊、鸡鸭、羊血、灌肺等快餐,“就门供卖,可以应仓卒之需”。只要打开窗户,吊个放着外卖钱的小竹筐下去,就能把满满一筐外卖提上楼。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宋朝的外卖餐具也是非常讲究。为了避免食物在运送过程中变凉,发明了一种上下两层名为“温盘”的瓷器用于保温。上层瓷薄,下层瓷厚,双层内中空,注入热水后可为盘中食物保温。如果是多份餐品,温盘会放入长形食盒中,层层分装,避免菜肴串味。这种派送的餐具是回收使用的,非常环保,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中就有多件“温盘”的文物展示。温润的青瓷,美丽的纹饰让千年后的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宋时精致生活的点点滴滴。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