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化竹编”
昌化竹编技艺历史悠久,历经2500余年,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在历代竹编艺人的传承过程中,竹编技艺日趋精湛。从制作原始的生产用具,融入艺术元素,发展成为艺术品、生活用具、礼品等竹编制品。
临安大约有50万亩各种竹林,是“中国竹子之乡”,竹资源十分丰富。昌化竹编艺术主要分布于昌化地区,其中在清凉峰镇尤为广泛传布,凭着历代竹编艺人的口授手传流传至今,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中典型代表。
竹编制品是当地民间常用的生活用品,并且竹编工艺精美细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
昌化竹编制作流程主要分为取材、染色、编制、铜扣、油漆5步,要使用到手锯、竹刀、刮刀、扁钻、圆凿、篾尺、箭门等工具。
昌化竹编工艺分为生活器具、工艺品、人物三大类。竹编工艺品是在生活器具基础上,配以各种精巧细致的植物、动物、吉祥等色彩鲜艳的图案。人物编织以伟人像、佛像为主的竹编平面制品。昌化竹编艺术的传统代表作品有果子篮、毛泽东像、四伟人像、佛像等。现代竹制品工艺以家居用品为主。昌化竹编工艺精美细巧,技巧性强,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009年,昌化竹编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