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临平,那些流传在岁月的古寺“传说”
01龙兴寺
临平桂芳桥东去二三里,有一座古石拱桥,名曰龙兴桥。此桥以龙兴寺而得名,龙兴寺旧址就坐落在此。
龙兴寺始建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临平自古皆海”(《沈记》)。临平山下有临平湖(又名东湖、鼎湖),湖水浩瀚,时遭钱江潮汐冲击,泥沙渐涌沉积。至汉末、晋时,出现了湖开湖塞的迹象。到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因“临平湖水溢,建妙华庵以厌之”。
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以迎韦太后氏,驻跸此庵,故升之为寺,而赐额“龙兴”,后在修建龙兴寺时,将已更名为龙兴寺的妙华庵筑围墙保护,形成“寺内藏寺、佛道同存”的特景。元至正末(1367)毁于兵火,额石俱焚。明洪武六年(1373)重建。
1952年3月,寺址处开设民办临平初级中学。以后随着校舍的增多、校园的扩大,原来的建筑也逐渐被拆除,直到荡然无存。
如今的龙兴寺是人们另觅寺址后,于20世纪末重建的。
02明因寺
在临平广和街与新城路的交汇处有一街心公园,草坪上卧一大石,正面镌刻“明因寺·宋文天祥怒斥伯颜处”,背面镌刻着有关文字说明,这里就是临平明因寺遗址的大概位置。
明因寺始建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至徳年间(583-586),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作为宋代临平最大的寺院,如今虽已经看不到原址的样貌,但我们仍可从前人的记述中,想象它当时的辉煌。
《临平记再续》:“陈至德二年仲冬朔夜,临平镇沉为湖,后主募国中妇女度为尼,以镇压之,建此寺。谁谓沧桑易古今,犹传压胜启珠林。香飘翡翠氛埃净,相传佛座前石炉能辟尘。座拥莲花殿阁深。桂燠松寒同梦幻,罗衣宝靥付消沉。后庭一曲江南恨,得似遥空响梵音。”康熙《仁和县志》:“皇姑墓,在临平南明因寺东,元太师巴延甥女萨巴葬此,相传以为皇姑墓云。”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要数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将伯颜统大军南下,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统帅部就设在临平明因寺。当时宋朝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至明因寺与伯颜谈判,试图与元军讲和。
在明因寺,文天祥义正词严训斥伯颜。伯颜威胁诱降不成,便把文天祥拘禁在明因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迫于无奈,南宋最后在明因寺呈上降表。
诗人方回在《过临平(二首)》中写道:“陈桥驿与临平镇,兴废何人了汗青”,感慨世道变迁,世事无常。
03安隐寺
临平山西南麓原有一座安隐寺,在宋代是杭州的一座名刹。唐宣宗(847-859)时建,初名永兴院,后毁,于后唐李从珂清泰元年(934)吴越王钱元瓘重建,改名安平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安隐寺。
安隐寺山门外入口处上塘河边原有一座宝幢(已毁),石塔结构,高约4米,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宋太祖乾德五年(967)重修,宋天禧二年(1018)将宝幢移旧基东二十步,添续层,葬古佛舍利数颗于龙柱海山之下。幢身八面遍刻陀罗尼经,层层刻有佛像及宝相花,仰莲覆莲,华盖宝顶,故称之为“宝幢叠华”。
进安隐寺山门路口,有一牌坊,上书“灵山贡秀”,两边题有一副石联: “千秋标格供清赏,一代繁华剩劫余。” 为时任汪伪政府浙江省省长张啸林所题。沿林荫小道走约50米,便可看到寺院门前一方泉池,池壁刻“安平泉”三字。
北宋诗人苏轼游临平山麓的安隐寺,见安平泉水甘冽清澈,赞不绝口,感叹“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来源:文旅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