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叶昆曲”

中【08.07-08.11】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叶昆曲”_副本.jpg


“新叶昆曲”是清末金华昆曲流传并遗存在浙江建德市新叶村的一脉。受婺剧影响,唱腔带有乱弹、高腔因素,分布于建德、兰溪、金华、武义一带。主要剧目有《通天河》《火焰山》《九曲珠》等。


新叶昆曲发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当时是由昆曲爱好者自由组合坐唱班发展而成的。《中国昆剧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记载:新叶村上有个昆腔坐唱班,叫“义庆会”,具有比较长久的演唱历史。1931年前后,曾聘请徐春聚昆班的艺人来村上教戏。后来又从兰溪伍家圩昆腔班买来一批戏装道具,于1958年成立了新叶昆剧团,常常在建德和兰溪等地的农村演出,颇受老百姓的好评。1965年剧团解散,戏装在“文革”中被毁。那个时候,新叶昆剧团规模最大时有30多人,出现了AB角。方圆四五十里,只要有庙会,都会被抢着请去。


新叶昆曲的艺术特征显著。


在音乐方面,其声腔属曲牌体,“声各小变,腔调略同”,唱腔为昆腔,能演唱的曲牌有60多个。音乐主干与苏州昆曲一致,偶尔也夹一些乱弹、高腔成份。


在用韵方面,演唱不讲究“平上去入”、“字头字腹字尾”等要求。基本上用的是带有明显建德、兰溪一带口音的中州韵。但小花脸还是坚持用“苏州白”地方口音。


在表演方面,新叶昆曲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的特点是抒情性强,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主要演出剧目包括《折桂记》《通天河》《火焰山》等十一个金昆整本大戏,以及《挡马》《雪里梅》《石洞伏虎》等折子戏。


此外,新叶昆曲在演出前,有大量的“鲁班台”、“祭新台”、“耍五猖”等仪式。这些仪式与当地其它剧种有共通性,多和神鬼、祭祀有关,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新叶昆曲的草根性、民族性和民间性弥足珍贵。一批存世的手抄本与传承人的本色表演,富含生动活泼的清新之气,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不失婉约厚重,别具田野清香,表达出不一样的文化承载与情感寄寓。


2009年,新叶昆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