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国家大本,足食为先

中【08.07-08.11】国家大本,足食为先.jpg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在古代社会,受季节、气候与交通运输等条件的限制,粮食储备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两宋时,地球进入小冰河气候期,自然灾害多发,因为粮食问题引发的战争频繁。为此大宋朝廷尤其重视仓储备荒、救荒,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


宋朝主要的粮食仓储体系有义仓、常平仓、社仓三种。义仓,是以备荒救灾为主要目的而设置的仓种,由于宋初战争频发,土地抛荒,粮食歉收,朝廷希望通过义仓“待灾荒时,直接赈济灾民”。常平仓“取丰年之有余,补凶年之不足”,它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平抑谷价。常平仓首次出现是在太宗朝。随着国家统一安定,人口增加,粮食迎来了大丰收,但出现了“物价低贱”这一新问题。大宋的有识之士建议通过粮食收购提升粮食价格,并在京城四门设常平仓加以存储,为粮食歉收的年份做好储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此从真宗景德年间开始,常平仓面向全国推广,经过宋真宗、仁宗二朝的发展,分布区域不断扩大,除京城外,陕西、淮南、江南、两浙等地方产粮地都能普遍设置,仓储总量也明显增长。到了南宋时期,常平仓、义仓在运用上有功能相近之处,有时会合称“常平义仓”。


宋朝社仓大规模推广是南宋时期,始于理学大家朱熹的倡导。乾道四年 (1168年 )福建一带在春夏之交出现饥荒,朱熹作为受灾百姓的代表出面向常平仓借粟 600斛用来渡灾,百姓承诺秋收后加息归还。朱熹的这次义举,开启了一种社会互助制度,在春夏青黄不接时,由地方政府或乡村富户提供粮谷,设置贷本,以低利贷给农民,用作农业资本或生活费用,在秋冬收获时加低息偿还,这极大加强了贫苦农民抵御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


根据史书记载,宋代各地像这种抗灾备荒的粮食仓储办法还包括惠民仓、丰储仓、广惠仓等三十余种。形式多样的粮仓在安定民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恢复生产和繁荣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建都临安,城市人口从五十多万迅速增加到了一百多万,为了保障供给,又出现了为不事生产的城市人口设立的镇城仓、仁和仓、行在东仓等粮仓形式。据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九记载,杭城此类粮仓多达九处,位置大多在余杭门(今武林门)及东青门(今庆春门)内外,即分布在城市的北面及东北面,这与大运河的运输密不可分,如今杭州城还流传有当时的谚语“东菜西水,南柴北米”,点明了杭城粮仓及粮食市场的位置。


后来随着临安城居民的饱和,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市的郊区。于是南宋在州、县也普遍设立粮仓,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绍兴二年(1132年)余杭县灵源乡境内建立的临安便民仓便是其中之一。这些郊县便民仓和城市内的粮仓一起构成了比较完备的仓储体系。今天余杭塘河北岸杭州人熟知的“仓前”当时并无市镇,由于临安便民仓为方便运输建在此处。运河行船过客往来,粮仓南边的塘堤遂被称为“仓前街”,街旁慢慢形成了聚落,由此催生了仓前镇的诞生。


宋朝复杂多变的仓储救荒制度虽然有其因事设立的局限性,但也确实起到了显著的赈济效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两宋时期人才辈出,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现在看来与仓储制度的进步也不无关系。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