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罡拳”
天罡拳是流播于建德城乡各地的一种传统民间武术品种,它依据道家天罡北斗理念,突出以守代攻、迂回打斗的实战性,讲究步法稳扎稳打,擅用斜身硬进、刚猛发拳。
相传天罡拳为初唐李靖所创,迄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建德一富家子弟因避祸带艺出家,把天罡拳带入少林,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少林中兴之祖觉远。明朝洪武年间,建德为明重军驻守地,天罡拳在官兵间广泛流传,成为国拳易名洪拳。同期,张士诚、陈友谅兵败义军多数发配建德,贬为渔籍不得上岸居住,即九姓渔民,由于这批人长期在船上习练天罡拳,又称天罡船拳。
清朝同治年间,拳师李世玉绰号“李老尖”首次在建德更楼新市村开堂传授天罡拳,之后在寿昌和长林一带传授,后又经寿昌的俞德成、更楼新市村的周澄明、航头村的李水清传下子弟众多。门人弟子遍及建德各个乡镇,并辐射到浙江杭州、金华和温州等周边省区。寿昌镇自古以来民间习武风盛行,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寿昌曾是“家家有人练,人人会几招”,故有建德天罡起源于更楼,发展于寿昌之说。
天罡拳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注重气血循环经络畅通的健身养身习练方法,步伐依据道家的天罡北斗七星布阵,以实战技击为主要目的一种古老武术拳种。建德天罡拳又称三十六天罡,全套分36式,上下二路,各18式,属于南拳类的一种,与船拳相融合演变而成。套路短小精悍,朴实无华,步伐稳健,招式武猛,刚劲有力,结构布局合理,一气呵成。习练范围小,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或小渔船上打完整个套路。
习练天罡拳倡导练武强身、尊师重德、以健体和防卫为目的宗旨。强调忍者为高,不轻易出手,并以扶弱抑强、嫉恶如仇为荣。
古代建德路窄,多江流险滩,所以天罡拳讲究马步桩功,注重下盘稳固,特别擅长地域狭小地的拼斗,如楼梯,舟船,巷道等地的近身短打,是地地道道的建德地域性特征的武术拳种。
2012年,天罡拳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