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宋代人的“夜市”生活

中英西德【07.24-07.28】宋代人的“夜市”生活_副本.jpg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多姿的夜生活是现代城市重要特征。杭州是全国有名的不夜天堂,上城区的吴山夜市、湖滨商圈华灯夜放,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的各色人群络绎不绝,无论是西湖边还是正在崛起的钱江新城都是夜经济活跃的典型。其实过夜生活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的夜生活也是别样的精彩。


夜市的雏形出现在唐朝时期,唐朝实行的是严格的宵禁制度,老百姓晚上不允许出门,市场关闭停止营业,若有违犯,必受处罚。不过在重要节日,比如元宵节等假期里,宵禁会被短暂取消,人们可以通宵达旦进行欢庆。因此在开放宵禁的这几天,夜市非常繁华,是人们举家出游的日子。但是因为时间的限制,夜市缺乏统一且有序的发展。


到了宋代由于战争的原因,国家财力匮乏,为了更好盘活经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开放夜市:“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古代夜晚用鼓报时,三鼓也叫三更,相当于商家可以经营至晚上的11点到凌晨1点,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地纷纷效仿。到了北宋中期,宵禁制度就完全被废弃,夜市空前繁盛,有条件的城市都能灯火通明,笙歌达旦。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这个时期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觉”,夜市遍布东京的各个主要街区,哪怕是冬月大风大雨的天气,都照常进行。而且店铺林立,即便是禁地皇宫周围也有酒楼、店铺,著名的有州桥夜市、马行街夜市、潘楼街夜市等。尤其是马行街,街长数十里,夜市上行人摩肩接踵,苏东坡在逛马行街夜市时留诗感叹:“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相比北宋夜市迫于天气,冬季寒夜会闭市停业。南宋都城临安的夜市一年四季都有,内容也更加丰富,如御街市南坊北的中瓦夜市、众安桥北瓦夜市属于以瓦肆为中心,集合观赏吃喝玩乐的文化夜市;在郊区西湖,私家园林区域也有以湖、园为中心,集合吃喝玩乐的休闲夜市;还有交易商品形成的夜市,如羊坝头的修义坊就是“肉市”一条街,如今修义坊更名为三元坊,不过老杭州还是喜欢上这里购买牛羊肉。


如果在晚上想要喝酒吃饭,只需要看酒楼门前的鳌山,晚上挂上灯笼,点亮招牌的就是夜宵店。除了高大上的星级酒楼,也有非常亲民的“大排档”。菜品便宜,种类丰富,像冻鱼头、盘兔、烤腰子、烤猪皮、糟蟹、羊蹄……夏日还有荔枝膏、紫苏饮、梅花酒等各色饮品,各种野味、杂碎、荤素搭配,应有尽有,南北风味,一应俱全。


这些排挡往往在瓦肆附近,吃饱喝足以后,还可以去勾栏瓦舍中看表演。等你欣赏完杂剧、小唱、曲艺、戏法、杂技等各类精彩演出还能再出来吃宵夜,十分惬意。


基于市民的夜生活,宋代的城市开始出现了街灯、桥灯、路灯等公共照明,以方便夜行之人走路,商铺的广告灯牌,也在夜晚明亮闪烁起来。如果通过外太空俯视地球,人们将会发现入夜之后,全世界多数地方都陷入一片漆黑,只有宋朝境内的城市,还是灯火明亮。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