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丁衙巷,岁月历史深在其中

中英法韩【07.24-07.28】丁衙巷,岁月历史深在其中_副本.jpg


皇城根下的南宋御街,以纵横交错的二十三坊巷,梳理出了南宋都城的脉络。城墙外的西湖,似一幅水墨长卷,勾勒出南宋时的山水美景。其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一来到这条街,仿佛就感受到了南宋时期的生活百态。


自南宋开始,紫阳山麓下的丁衙巷,便是独具韵味的老城街区,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巷子里的那些老式院落,至今仍保留着杭州老底子的样子。如今的丁衙巷,北起城隍牌楼,南至瑞石亭,长不过三五百米,结构却很复杂。


丁衙巷巷口有牌介绍:南宋时称天庆坊、天庆观巷。《西湖游览志》卷十三载“天庆坊,宋称太庙巷,俗称兰子坊巷”。据传明代文人丁野鹤曾在此隐居,并建有竹林堂,因称其为丁衙巷。民间还传说此巷原名“钉鞋巷”,后因谐音改称丁衙巷。


值得一提的是,丁衙巷北端入口处的那些老式院落,这些老房子就像是活的博物馆,让你能或多或少看到杭州老底子的样子。 丁衙巷拐进瑞石亭这一带几乎都是保存完好的石库门建筑,转弯口的四眼水井被称为“瑞石四眼井”,十几个平方的井台用青石板铺成,带给居民的不仅仅是水源,更是历史的记忆。在有着粉墙黛瓦的江南传统民宅里,置身于古井、老墙之间,居民们保留着那种悠闲缓慢、不疾不徐的生活步调,弹棉花的铺子、传统的糕饼摊、弄堂口的菜市场……这就是丁衙巷的真实写照。


丁衙巷,在漫迁岁月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记忆更迭,路过白墙黛瓦,依然能感受到时间长河里不曾褪色的市井烟火味儿。春日枝头的香椿,盛夏洁白的藕粉,秋季竹匾摊晾的桂花,寒冬的腊梅,无不都在诉说着杭城人对于风雅的追求,在于市井的缝隙中,窥见别处的风景。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