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宋代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极盛时期

中英西日【07.10-07.14】宋代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极盛时期.jpg


医学一直被古代中国当作“仁政”来看待。宋代是中国医学发展承上启下的一个时代,活字印刷术助推了医药书籍的大量刊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健康卫生常识作为显现仁政爱民的国民教育被官方推广,还设立了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福利机构,为贫困群体免费治病。


宋代道教被奉为国教,自古医道不分家,宋朝皇帝推崇编写本草和药方。宋太祖时编有《开宝本草》,宋仁宗时又编写了《嘉祐本草》,除了国家出面组织编写的药物典籍之外,宋朝政府还成立专门的医书编辑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在北宋时期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校修医书活动,完成了对中国宋以前几乎所有医学典籍的校勘整理工作。宋仁宗时期编写的《庆历善救方》,就是因为地方上巫医盛行,人们得病不吃药,宋朝政府特地编撰的,篇幅小,内容精,让地方官加以推广,展现了宋代政府打击巫医,推广医学的决心。


北宋在杭州寓居的朱肱所撰写的《重校证活人书》论述经络、脉穴,剖析伤寒的各种症候,受到朝廷重视,国子监奉诏刊行,全国多地纷纷依照出版,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传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曾整理出版,宋版杭州原刻本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


苏轼在杭州任官时,杭州爆发瘟疫,他专门设立的安乐坊可谓是大宋版的“火神山”医院,在黄州任职时记录的私家药方“圣散子方”发挥了大作用。后来他还将这个方子传给了“北宋医王”庞安时,并由其记录在《伤寒总病论》中。为了纪念苏轼的这一贡献,后人将安乐坊旁的两座桥更名为“众安桥”“众乐桥”,一直流传至今。


南宋建立后,特设翰林医官局,掌管医药卫生政令,又设太医局,负责全国的医疗事业,内置教授和各科医生,人数多达百名,统一编写了大量药方在各州县加以推广应用。还开设了传授医药知识的专门学校“医学”,培养医学人才,研制成药,对于需要救济贫病之人开设有“惠民药局”。加之南宋海外贸易发达,外国药物大量传入,更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南宋的医药分科比以往更加完备。涌现了一批专科医学家和医学著作。著名的外科专家有嵇清、陈自明,东轩居士等人。杭州现存的“嵇接骨桥”据说就是得名于骨科医生嵇清。陈自明既是外科专家,也是妇科专家,撰有《妇人大全良方》。该书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中医妇产科学专著,被誉为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南宋也是中国法医学正式形成的时期。宋孝宗时期,杰出的法医学家宋慈开创了“法医鉴定学”,他所编撰的《洗冤集录》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书中所载的洗尸、人工呼吸法、夹板固定伤断部位、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试毒、明矾蛋白解砒霜毒等都与现代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宋慈提出的“滴血辨亲”法,更是我国历史上血型概念的最早记录。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