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绸伞的早期工艺特征
西湖绸伞以江南地域文化、西湖人文风景为主要创意元素,伞头、伞骨、伞柄、伞面、伞扣的设计造型无不浸透着西湖的自然与灵性,被赞誉为美丽的“西湖之花”,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西湖绸伞发展历史并不算十分悠久,但是由于其功能及材质的原因,保存下来的不多,尤其是早期的西湖绸伞。
一、西湖绸伞的早期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杭州著名实业家都锦生组织一批工人赴日本考察,回国后决定利用杭州本地竹和绸创制比日本绢伞更好的绸伞。都锦生采用真丝织造的经纬度密度极高的绸缎做伞面,用竹子代替钢骨来做绸伞骨,确定了西湖绸伞的伞骨架用。接着,都锦生解决了伞面图案设计的问题,确定了刻版刷花西湖风景的方案为西湖绸伞伞面装饰的最佳选择。
二、西湖绸伞的早期工艺特征
01伞骨
西湖绸伞试制小组选定淡竹作为绸伞的长骨,淡竹的篾青和篾黄劈开,丝绸夹贴在其间,这一工艺是西湖绸伞独步世界的创举,也是西湖绸伞“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的美感关键所在。从收集到的早期西湖绸伞来看,伞骨一般为40根以上,多数是40根骨,比起后来成熟期西湖绸伞32、36根骨的数量稍多,竹骨相对较细密。
02伞头柄
西湖绸伞的头柄造型多样,成熟期的西湖绸伞多以西湖的“三潭”为造型蓝本,而早期的西湖绸伞伞头造型相对单一,主要是“荸荠”形,有种既秀气又敦实的感觉;伞柄的造型多为竹节形,或者为竹节的变形体。据老一辈西湖绸伞技术人员陈田荣介绍,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湖绸伞用料讲究,高端的绸伞头、柄会采用牛角制作。
03伞面
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盛产丝绸,西湖绸伞的伞面材料就是丝绸。在首创时期,伞面用绸是都锦生丝织厂织造的专供西湖绸伞使用的绸料,称“真丝伞面绸”,多见蓝色绸料。真丝伞面绸质地相对紧密,不似后来乔其纱伞面那样的薄、透和色彩丰富。
04伞面装饰
西湖绸伞试制小组的成员之一竹振斐先生的妻子游静芝,创新性地将丝绸喷刷技术运用到伞面装饰上,开创了伞面刷花工艺。早期刷花的效果,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对比并不强烈,有一种晕染的感觉,色料可见双色和三色,有白、黄、蓝等色彩,画面的构图占据整个伞面近一半的面积。成熟期色彩丰富,对比较强,画面构图相对严格的限制在伞面的三分之一面积。
早期西湖绸伞伞面刷花的装饰图案多以体现杭州本地的风景为主。从现有早期绸伞的图案来看,有的是直接来源于当时的风景照片或者都锦生风景织锦的图案内容。比如一件刷花柳浪闻莺西湖绸伞上的柳浪闻莺风景图案与20世纪20年代的柳浪闻莺风景照片上的风格很接近,柳浪闻莺图案也是都锦生较早开发运用在都锦生织锦上的图案之一。
钱塘江六和塔也是杭州著名的风景之一,在上世纪早期的许多照片中都能见到这一标志性风景。都锦生织锦中也有钱江六和塔内容的作品,西湖绸伞上自然也借鉴了这一图案内容。
来源: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