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茶啾弄里,探寻榷茶制度的演变

中英日韩【06.19-06.23】茶啾弄里,探寻榷茶制度的演变_副本.jpg


御街二十三坊巷,仿佛是杭州的“魂儿”,浓缩了一座城市的烟火,也承继着宋人生活的智慧。


走在街巷中,一侧的白墙褐瓦勾勒出水墨画般的意境,另一侧商铺林立,帘招飘飘,每一个角落、每一处风景似乎都留存着南宋遗风,都藏匿着一段时光,依稀可以寻觅到宋人活色生香的过往。二十三条坊巷,就有二十三个故事。


茶啾弄,南起城隍牌楼巷,北贯十五奎巷至吴山南麓。南宋时期,茶啾弄名为茶钞弄,是交引库的所在地,交引库是宋代的官署名,隶属太府寺,掌管印发、收纳交引钱钞。另外,茶提举司也设在此,负责征收茶叶钞票,所以称呼它为茶啾弄。


茶叶是我国古代朝廷税收的重要来源。榷茶是一种茶叶专卖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茶叶税制。宋代实行比较广泛的禁榷制度,盐、茶等采取间接专卖,先由商人向政府设立的榷货务入纳现钱,换取一张交引,然后凭着这张交引到指定地点领取盐、茶等商货。


元承宋制,也实行茶叶专卖,开始设茶盐都转运司,后因管区突增,又在所管辖的产茶地区设立“榷茶提举司”。提举司官吏将据引发放给当地茶商和茶户,并向他们征收课税。因此,这也是元代管理榷茶的机构——榷茶提举司的所在地。


如今,茶啾弄分布在十五奎巷西端的南、北两侧,南侧都已被改建成楼房了,长长的铁栅栏将茶啾弄与隔壁的艺苑隔开,栅栏边有一口古井,名“茶啾井”。粗糙的、不平的井沿见证了岁月的痕迹,井底的泉流不断涌出,约有小碗口之大,水源足够而丰厚,满足了近百人的日常用水需求。茶啾弄的南端不是酒店、就是机关旧址和宿舍楼,只有北端吴山山脚下的小半条弄,还保留着江南居民的味道。


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平平无奇的一道台阶、一扇旧门、一棵老树,如同散落的拼图,相拼相接起关于这座城市的过往记忆。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