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体育运动在古代:古人也爱极限运动?水上竞技“弄潮”

中英日韩【06.12-06.16】体育运动在古代:古人也爱极限运动?水上竞技“弄潮”.jpg


浙江因江而名,勇立潮头的“弄潮精神”,一直是蕴藏在浙江基因中的深厚力量。


从古至今,每年的钱塘江大潮都会引来众人围观,争睹“壮观天下无”的雄伟景观,由此也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观潮习俗。


而从唐代开始,面对翻滚的大潮,却有不少勇士选择投身其中与巨浪搏击,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独有的水上极限挑战活动——弄潮。


01弄潮的传承脉络


早期弄潮与巫术祭祀潮神有着密切联系,潮神信仰就发源于钱塘江流域。随着时间推移,弄潮越来越从神性的祭祀活动中独立出来。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篇提到弄潮:“濒江之人,好踏浪翻波,名曰弄潮。”那时候把弄潮的职业运动员叫“弄潮儿”,他们多来自吴越,尤其是钱塘江下游两岸地区。吴越之民一生都要跟水打交道,靠着这种精神力量,他们在实践中练就了高超的水中绝技,无论是早期的巫师,还是唐宋时期的弄潮人,都是如此。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则称他们是“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众多弄潮儿中,有几位留下了名字:僧儿、留住、哑八、谢棒杀、画牛儿 ……这些名字,都是昵称小名,草根色彩浓厚。


所以,古代弄潮儿的身份可以归结为:处于社会底层的江南男子。


02弄潮的竞技规则


最早提到“弄潮”二字的唐代李吉甫,“溯涛触浪”的概括极为精辟:溯,逆流而上;触,踩踏迎击。手持旗帜或伞,一是为了平衡身体需要,二是为了增加观赏性。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详细地讲述了弄潮的细节。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十八日,是一年一度的潮神生日,军队演习之时,还要举行祭潮仪式。可见,弄潮虽然已经是竞技娱乐为主的体育活动,但仍然有“娱神”的成分。


《武林旧事·观潮》:“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结合以上记载,弄潮基本竞技方式就是:有的手持旗帜,举起盖伞,迎着潮头游泳腾挪;有的没有挟持之物,列队踏浪跳跃。


《梦粱录·观潮》:“百十为群, 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


由此可见,一场比赛中,弄潮竞技选手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


弄潮,堪称古代中国的冲浪运动,难度更大,危险系数更高,对技艺、勇气、耐力的挑战更大。


虽然弄潮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但浙江体育人继承吴越先人的水上技能和勇立潮头的精神,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它的惯性。“弄潮儿”也被时代赋予更为广泛而生动的内涵。


来源:水韵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