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局弄,火药味十足的街巷
谈到老街小巷,总让人联想到破旧的青石街,脱漆的长方凳,陈旧的八仙桌,三五个老人坐在那里打一下午的牌,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老街小巷是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是城市的风情与日常。游历在一个城市的小巷,就走到了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那是一段隐藏在岁月里的灿烂时光。
在一阵阵卖糖葫芦的呐喊声中,穿过一座长满青苔的拱桥,狭窄的街道弥漫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就来到了火药局弄。光听名字就知道,这里过去一定和“火药”有关。
火药局弄,南起惠民路中段,北至羊坝头西段,长250米、宽4米,是上城区一条蛮有名的老巷子。火药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军火库”。在明朝,为了抗击倭寇,总督胡宗宪指挥火枪营进行城防战役。后来,又有戚继光组织的戚家军在此。这期间,火药局建立于此,用来研制和储存火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逢霜降之日,这里都要举行祭典,军民同演。
明朝以军事力量为强大基础,其军队使用的火炮、火枪和火药作为主要武器,在当时技术也十分领先。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火器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随着边患日紧,战争频繁,火器更加被视为挽救明朝危亡的重要手段,在国内一度掀起了“火器热”。
火器毕竟是国之重器,地方铸造火器的过程相当曲折。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因研制火药不慎引爆,爆炸声如雷霆霹雳,十多里外的门窗都被震破,火药局毁于火灾。1966年改名火炬弄,1981年复名火药局弄。隔了几百年,再次踏上这条小巷似乎还能隐隐闻到硝石味。
如今,漫步火药局弄,能看到一幢构筑精致的三层转角楼式的清水砖墙西式花园别墅,这是杭州绸布业实业家王锦培的故居。王锦培学徒出身,首创“肇丰缫丝厂”。1949年,王锦培次子王仲华(又名王煜业)继承了父亲的部分宅地,在此基础上拆了旧屋重建新楼,也就是现在尚存的西式主楼。这些故居既是杭州传统建筑、近现代建筑发展的缩影,更是杭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精华所在。
当下的火药局弄,少了往日的熙熙攘攘,写满了岁月悠长,一半是烟火,一半是生活。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