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一部建筑官书《营造法式》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交替频繁,战乱带来了民生离乱,也产生了技术与文化的交融。宋统一中原之后,建筑技术得到很大的进步,木构架逐渐取代了既笨重又难得的巨型木柱。建筑物的结构变得更加精巧,更具装饰性。屋脊、屋角因为使用了更多的斗拱有起翘之势,促进了采光,也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大型的建筑则采用青瓦或上等琉璃瓦铺盖屋顶,这又诞生了梁头挑檐技术,为后世宫殿建筑提供了极好的范式。
高层木构建筑技术也日渐完善,尤其是砖塔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一系列八角形楼阁式的砖木高塔,杭州的六和塔便是一例。六和塔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塔在佛教语中又称为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因此六和塔砖石塔芯为七层,外部木结构阁式檐廊为八面十三层。庄严雄伟,远望有拔地参天之势,如今依然屹立于钱塘江边,是杭州最重要的宋代建筑遗存。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将作少监李诫奉旨编写刊行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建筑官书《营造法式》。书中将木构建筑规范为殿堂、厅堂、余屋、斗尖亭榭四类,也形成了标准化的施工规范。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十分崇拜李诫,他给自己最小的儿子取名“梁从诫”,希望孩子能够向这位北宋建筑学家学习,成为栋梁之才。梁思成本人也走遍大江南北,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将这本古籍进行注释出版,供今天的人们学习借鉴。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的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传承下来。那为什么北宋政府要出台一部建筑规范呢?这是因为随着宋代国力增强,城市化进程提升,建设项目众多,却缺乏行业标准与规范,导致偷工减料,虚报物料现象泛滥。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作为当时国家分管此项工作的官员李诫承接了编书任务。为了写好《营造法式》,他参考了历代典籍,仔细研究了杭州工匠喻皓所写的《木经》。虚心向工匠们求教,历时数年完成编撰。
全书共36卷,其中13卷用于规范各项施工的用料标准,最后六卷是193幅图样,包含有北宋时期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造建筑的多种样式,复杂的建筑结构如“榫卯”还画有三视图进行立体地描述,精细程度与今日的施工图相差无几。
《营造法式》作为一本建筑专著,展现的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伟大成就,更凝聚了古代工匠的营造智慧。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