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代农工如何撑起一片天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得益于宋朝发达的工商业。由于知识的普及,宋朝的农业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加上农业工具的普及,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作业效率。农民也得以用节约出来的时间从事副业,增加收入。
按照宋朝律法规定:“一夫之田四十亩,出米四石”,宋朝给每个男劳力实授田地四十亩,每亩缴田税一斗,每亩粮食产量六七石,税率就是1.5%左右。经过计算,缴完田税后,每个男劳动力的一年余粮有三万斤。所以,即使在乡村最穷苦人家,温饱也不是太大的难题。
如果有一门技术在手,那进工厂也是宋代农民非常不错的选择。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抑商”的朝代,北宋时就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官窑等。南宋时的军器所竟有工匠七八千人,徒工一千二百余人。绫锦院织工达到四百余人。除国办的工厂外,一些私办的工厂也相继出现并日渐繁荣。所以,技术工种在这些工厂里是不可能被埋没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宋朝工人的励志故事,他为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人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
关于毕昇的生平和事迹只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记载,然而历史上却一直流传着他的发明故事。据说,毕昇是一个普通的印刷铺工人,负责手工印刷。他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了雕版印刷的局限。雕版印刷的一块版,对应印刷书籍的一页。这一页书里的所有文字,雕刻在一块完整的版面。一部书所有的版面,虽然可以重复利用印刷,但内容也仅仅是重复这本书,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还需要比较大的存放空间,有错字又不易更正。在发现了这些情况以后,毕昇便开始思索解决的办法。后来,他从自己的两个儿子那里得到了启发。有一年临近清明节,毕昇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家乡,为祖先扫墓。他的两个儿子年纪尚小,觉得很无聊,便玩起了泥巴。两个孩子用泥捏成了小人、小猪、桌椅等小玩意儿,然后将它们排列起来,并不断调换位置。这一幕让毕昇豁然开朗。他心想,若是将每个字都刻成一个印章,书中写到哪个字,就将哪个字的印章排列进去。这样一来,一页印刷完毕,还可以用这些印章再排成下一页;一本书印刷完毕,还可以再排成下一本书。如此印刷,岂不比现有的雕版印刷要简单方便得多?毕昇回去后不断研究实验,最终发明出了活字印刷,这种方法既灵活又方便,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