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兴竹编灯笼”

中【05.29-06.02】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兴竹编灯笼”(改)_副本.jpg


西兴竹编灯笼之起源可追溯至西晋。南宋在杭州(历史上称临安)建都后,西兴成了两浙门户,商贸繁荣,客商们对西兴竹编灯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西兴竹编灯笼盛于南宋。因南宋官吏、客商过往频繁,投宿者晚间需照明用具,所以西兴灯笼业特盛。那时西兴街上除了过塘行以外,最多的是灯笼店。编制灯笼成为西兴妇女的一门手艺和家庭副业。《萧山县志稿》中有载:灯笼,西兴相近各村妇女皆以此为生,有广壳、香圆、单丝、双丝、方圆、大小便行诸品,通销全省。据记载,当时一般家里的女劳动力,每人一天能编出40到50个竹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西兴竹编灯笼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已由单纯的照明用,逐渐发展成装饰用、喜庆用、丧事用等。相传当时南宋朝廷内的许多宫灯也出自西兴。后来的祠堂、庙宇、宅第等悬挂大型的西兴竹编灯笼,富丽、庄严,以示气派。还有民间娶妻用的子孙灯,上学用的上学灯,人死出殡的材头灯,元宵节上的元宵灯等。


西兴多竹园,所栽的淡竹、杠竹,节长、肉厚、杆细、质韧,是制作灯笼骨架的好材料,西兴灯笼的纸为桃花纸,制作时要在壳子上彩绘龙凤,或者剪贴姓氏,最简单的照明用灯笼也会写上福字。旧时姑娘出嫁,送嫁队伍的前后,一定会有人提着纸灯笼。花轿的轿杠上,也会挂上灯笼。灯笼上贴的就是夫家姓氏的剪纸。此外,旧习俗里最常见的就是写上堂号。堂号是旧时名门望族的称号,表明了祖上功勋业绩或是家中科举功名。每逢节庆,门前挂起书写有堂号的大红灯笼,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光荣历史。


2007年,西兴竹编灯笼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