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古人学问无遗力

中【05.29-06.02】古人学问无遗力_副本.jpg


从古至今,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是莘莘学子的学业梦想,因此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也就应运而生了。在中国古代,最顶级的学校当属“国子监”。


“国子”这个称号最早见于《周礼》中记载“国之贵游子弟所谓国子‚受教于师氏者也”。“国子”当时指的是有爵位的贵族子弟,但周朝的教学大多是族学、私学,受众也是贵族。西汉时期,国家开始着手统一实施规范的学校教育。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人“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提议,建立了中国古代中央最高学府“太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武帝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更名为国子监。隋唐时期的国子监规模都较小,学生基本上来自官宦之家,平民子弟鲜有机会入国子监。到了宋代,虽沿袭前朝的名字,但其体制、机制及传播实践都呈现转折性的创新趋势。不但扩大了国子监的数量与招生规模,还打破了官僚子弟的垄断,开始向平民开放。


宋朝的国子监在教学上,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在行政职能上,管理着全国的教育机构。此外,国子监还管辖印刻书籍、售书等文化传播事业,在宋以前,书籍是贵族才能享用的专利。办教育肯定需要教材,国子监的刻书印书职能打破了贵族家学对于知识的垄断。大量的书籍出版发行,让平民百姓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随着印刷术的改进,书籍终于从贵族走向了平民,更多人因读书而改变命运。


在行政上,宋代中央官学都隶属于国子监,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书学、画学、算学、医学、小学等等,用现在的眼光看,国子监简直就是教育部直属名牌综合性大学。然而,作为官学,国子监不管规模与招生如何演变,也不是所有优秀的读书人都有机会进入。“崇儒右文”是宋朝的基本国策,在官学无法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对私学的办学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史上有名的“四大书院”,即白鹿洞、应天府、岳麓、嵩阳书院,就是私学的典型代表,尤其是白鹿洞书院更是闻名天下。宋代官学与私学各类学校并行发展,相互补充,在国子监的领导下,培养了大量有识之士,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是天下建学,福泽至今。


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古代的学习与培训机制被替代,但中国人自宋代沿袭而来的爱学习精神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学习的形式也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衍生为“活到老,学到老”的全年龄段终身学习。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