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人常说:“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和母亲有关的伟大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等,这些伟大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默默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宋朝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耕读传家”的理念让古代家训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时期,因此也是古代中国“严母”辈出的时代。
宋朝女性家长对孩子的训诫,被称为“母教”或“母训”,主要是对家族子弟在为人为官、择友交友、读书考试等各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岳飞母亲姚太夫人留下的“尽忠报国”四个字,就是优秀母训的典范。靖康年间,金兵南侵,宋室南渡。岳飞以身许国,却遭遇不公回转乡里。姚太夫人并没有责怪儿子,大义凛然地勉励他继续为国尽忠、以忠为孝。并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作为送给他的家训。此后的岁月里,岳飞血战沙场,北伐抗金,驰骋沙场二十年,经历战役一百余次,战功赫赫,让金人闻风丧胆。岳飞之忠让宋高宗也屡屡赞叹。收复六郡后,皇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从此,“尽忠报国”便成了“精忠报国”。“尽忠报国”,是岳母教导岳飞的家训、家风;而“精忠报国”,则是岳飞回馈中华民族的国训、国风。
“慈母多败儿”的说法也源自于宋,宋代的母亲已经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后果。司马光的母亲就曾说:“作为人母,不患其不慈,而患其只知爱而不知教。”宋代女性读书识字已经形成风尚,许多著名文人的启蒙就是由母亲完成的。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守节不嫁,亲自教导欧阳修读书学习,由于家中贫困,买不起笔墨纸砚,母亲就叫欧阳修拿芦荻在沙地上练字,后来欧阳修不负母望,成长为文坛宗师,还发起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引领了大宋的文化盛世;苏轼的父亲苏洵常年在外,苏轼兄弟的启蒙也是由母亲程氏教导。一天,母子俩读东汉《范滂传》,范滂清廉正直,弹劾权贵,三十三岁招杀身之祸,临刑前与母亲诀别。范滂对母亲说:“儿生死得其所,希望母亲大人不要哀伤。” 范滂母亲说:“ 已经有了好名声,又还想要长寿,能够兼得吗?” 苏轼对母亲说:“我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答应么?”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严格教子的范母呢?”可见眉山三苏的成就与程夫人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十四孝图”中“冯母烧夜香”,说的也是母亲陪读的故事。陈省华以进士入仕后忙于政务,教育三个儿子的任务自然就落在妻子冯夫人的身上。相传冯夫人一手握棍,一手持香,夜夜陪读,一边严加督促,一边焚香祷告。正是在母亲的棍棒下,大儿子陈尧叟、小儿子陈尧咨考中状元,二儿子陈尧佐考中进士,最终一门出了两个宰相、一个将帅。这些严母们深深懂得,教育孩子仅靠“母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感情、靠能力、靠威严。
孙中山先生说:“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亲。”这些伟大的母亲,有些甚至在史料中都没有完整姓名,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们博大的爱心,超人的智慧,勤劳的本色和传世的英名。
来源:上城发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合作推出的《夜听宋韵》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