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塘北蚕桑生产习俗”

中【05.22-05.26】非遗文化解码之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塘北蚕桑生产习俗”_副本.jpg


塘栖,位于杭嘉湖平原。这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栽桑养蚕的习俗,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这里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生产民俗产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并以清末民初为最盛。


余杭在明代中叶就已成为浙江省蚕桑丝织业中心之一。至清代,由于政府的支持,蚕桑生产得以进一步发展,蚕丝、丝绵质量一直在国内的绸业界享有盛名,长期作为贡品进贡。1929年,余杭苏晋制作的优质清水丝绵曾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塘栖保存蚕桑生产民俗最好的属塘北村,塘北村位于塘栖北郊,村内河边地角处处遍栽桑树,至今仍有许多农户沿袭蚕桑生产,家家户户都会缫丝、做丝绵。村里还保存有蚕神庙——马鸣殿,为祈求好收成,每逢三月初五,相传为马鸣王菩萨生日,四邻八乡的蚕农还会聚集到塘北周家坝的马鸣殿去祭拜蚕神。


塘北村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传统民俗、渗透到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手工艺等各个方面。正月初一,蚕农们要扫“蚕花地”;清明要“轧蚕花”;农历四月为“蚕月”,开始养蚕;蚕农们要“关蚕门”;蚕熟茧成后“开蚕门”、“谢蚕花”;到了农历十二月十二,相传为蚕花娘娘生日,这一天,蚕农们会在家中“敬蚕神”,做些“茧圆”作供品,在家中焚香点烛,颇为热闹。


塘栖的蚕桑生产民俗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反映了蚕农对蚕神的敬畏,旧时蚕农们把蚕敬若神灵;二是体现了蚕农们在长期养蚕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如蚕怕生人冲撞,故产生了“关蚕门”习俗;三是反映了蚕农对蚕桑生产的重视,蚕桑生产旧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


2009年,塘北蚕桑生产习俗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杭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