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玩儿一把古代游艺:斗草
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幅珍贵的图画——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画上临水坡岸上青草茂盛,绿柳垂荫,一群男孩在湖石间斗草。他们有的在找草,有的正在争斗,输了的垂头丧气,赢了的兴高采烈,拍手而笑......
斗草亦称斗百草,顾名思义,就是以各种花草来相斗决胜负的游戏。斗草的起源与中医药学有密切的关系。
据说在夏代,初民们就已形成了每年五月初五到郊外采药的习俗,传为夏代历书的《夏小正》曰:“此日(五月初五)蓄采众药,以蠲(juān)除毒气”。究其原因,一是五月是春夏之交,节气转换,蚊虫孳生,易患疾病,需要草药防治;二是此时雨季已到,气温适应,各种草木生长茂盛,此时采集易于辨认且药性充足。后来,五月初五就成了节日一一端午节(南北朝时亦称浴兰节),采药便成为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采药过程中,人们拈花撮草,互相比赛,看谁采得多、谁的植物知识丰富,斗草游戏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斗草”一词始见于南北朝。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里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到了唐代,斗草游戏已很普遍,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幼无不乐于此道。白居易《观儿戏诗》里有:“抚尘覆斗草,尽日乐嘻嘻。”
入宋以后,斗草风习益盛,时间也不只限于端午,苏轼的《夫人阁端午帖子词》里有:“皇恩乐佳节,斗草得珠玑。”说的是端午节的斗草,范成大的《春日田园杂兴诗》曰:“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说的是春社日的斗草。柳永词《木兰花慢清明》:“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说的是清明日的斗草。当时,斗草虽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但春夏两季人们也可随时而斗,元、明、清三代亦如此。
那斗草是怎么斗的呢?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文斗”,另一种相对“文斗”叫“武斗”。文斗的具体方法是,众人采到花草后聚在一起,一人报出自己的草名,其他人各以手中的草对对答,还要求对仗,比如:“狗耳草”对“鸡冠花”。当一人报出的草名其他人都对答不上时,这就人就赢了。“武斗”不像“文斗”需要一定的知识功底,只要有草和两个以上的人便可进行,具体方法是,两人持草相对,每人两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一端,并使双方的草茎相勾搭,然后用力一拉,谁的草茎被拉断就为输家,反之为赢家。
一般来说,“文斗”较适合于上层社会特别是文人阶层;“武斗”则更多地流行于劳动群众,特别是儿童之中。无论“文斗”还是“武斗”,对于人们增长对植物认识,认识自然,娱乐生活都是很有益处的。斗草是一种健康、有趣的游艺活动。
来源:建德文广旅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