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教育遗存:之江大学旧址
之江大学旧址位于之江路钱塘江畔秦望山上,是民国时期我国十四所教会大学之一。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麦嘉谛牧师在宁波创设崇信义塾,同治六年(1867)迁校于杭州皮市巷,后迁大塔儿巷,改称育英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更名育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组成校董会,扩充成为大学。次年起在杭州秦望山二龙头(今址)修建新校舍。宣统三年(1911)正式迁入,改名之江学堂。民国三年(1914),改称之江大学。抗日战争起,学校先迁移至建德,再迁屯溪。民国二十七年(1938)二月,至上海复学,与上海一些大学互相合作,互选课程。民国二十九年(1940),设立文、商、工三个学院。因日军人侵租界,学校停办,先后迁至邵武、贵阳、重庆等地,日军投降后在上海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被分拆到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旧址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之江大学旧址内现仍保存有慎思堂、都克堂、科技馆、图书馆、经济馆、东斋、西斋、北斋、韦斋、红房、绿房、灰房等建筑,单体建筑体量均较小,以三层为主,红砖清水外墙,红瓦顶为主基调。
慎思堂,是学校主楼,位于校园广场中间,为校长、财务、教务、总务、会议室等行政办公处。平面呈“一”字形,三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外墙,拱券门窗,屋顶原有东方式的两层飞檐角,后修复成简洁的四坡顶,形态简朴稳重。
经济馆,又名同怀堂,位于校园中心草坪南端。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申报》史量才先生独资捐建。主体三层,中间四层为钟塔,红砖清水外墙,中间是大拱门过厅,体现校园人口建筑形象。建筑摒弃了繁琐的花纹,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近代建筑。
图书馆,位于慎思堂与都克堂之间的山坡上。三层红砖清水外墙,红瓦坡顶,建筑体量较大,比例良好,内部装饰讲究,有容纳500座的阅览室。
都克堂,又名育英堂,在慎思堂西北。原为校内教堂,做祷告用;后作为学生的报告厅和俱乐部使用,规模为500座位。块石外墙,青色瓦楞大坡屋顶,原屋顶上还有一个醒目的十字架。形态粗犷尖矗,色彩深沉,是一幢比较现代的建筑。
此外,东斋、西斋、韦斋、红房、灰房多数为宿舍,其中东斋、西斋为男生宿舍,韦斋为女生宿舍。红房为两幢别墅,分称上红房和下红房,圆拱门廊,雕花柱子,留有古罗马建筑的痕迹,非常考究,原为校领导宿舍,后作为教师宿舍。司徒雷登曾经在下红房居住过。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藏于青松翠柏之间,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中西合璧,带有欧洲近代建筑的风格,也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简朴新颖,较好地体现了近代建筑设计思想,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大学校园之一。之江大学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名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