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备塘弄,时光里的彭埠老街

中【04.03-04.07】备塘弄,时光里的彭埠老街_副本.png


土备塘云海望脩,意存未雨早绸缪。石柴诚赖斯重障,是谓忘唇守齿谋。——【清】弘历《题土备塘》


从秦时的车马生活到如今的高楼鼎立,从旭日东升到星前月下的时光流逝,河流见证了杭州千年的变迁,流淌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揭开厚重的面纱,拂去历史的尘埃,来到备塘弄,这条位于彭埠老街茶亭庵附近,当地人称“高塘”的地方。


备塘是古时用来抵御钱塘江水患的备用堤塘,故而称作备塘。在历史上,钱塘江水流在注入杭州湾时,江道流路曾有多次变化,海塘北岸受潮水冲刷严重,极大地威胁着盐官城及内地农田。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开始修筑鱼鳞大石塘,海塘的修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主塘(鱼鳞石塘)、坦水、盘头、丁坝、横 (鬯、撑)塘、土备塘和备塘河等,其中土备塘的修筑对研究整个海塘建筑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后随着钱塘江堤防的不断巩固,其作用逐渐消失,特别是近几十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土备塘基本上被夷平,已鲜为人知了。据当地的老人们讲,三十多年前的备塘尚有两三米高,站在备塘上向南望,能看得见外海塘,如今备塘已不存在,成了如今的备塘弄。


在“彭埠老街”墙上的大型浮雕上,可以看到刻有“三只炉子,彭埠往事”八个字。所谓的“三只炉子”,一只是茶店的开水炉子,一只是卖早点的烧饼炉子,还有一个就是豆腐店里烧浆水用的地灶。当年,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三只炉子里的火已然烧起了,等炉火烧旺,早市也就开张了。可以说,每一个彭埠人的生活,都与这三只炉子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浓缩千百年来市井文化老街上还有八座桥,分别是“南有清风明月,北有普福莲花,东有太平吉庆,西有豆腐曹家”。这八座桥的名字是当地人编的一句民谣,完美地诠释了彭埠镇千百年来的市井文化。


如今的“彭埠老街”,更像是喧闹都市里的一隅宁静。一旦置身此处,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缓脚步,让人多一份宁静,也多一份遐想。这一条“彭埠老街”,浓缩了千百年来彭埠的市井民生,它曾经处于杭州的边缘,如今却成为这个城市东大门的一种标志。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