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吉祥巷,南宋风韵的市井小巷
街巷,如城市的年轮,刻画着岁月的斑驳,又以静默的姿态,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御街二十三坊,昔年南宋皇城根下回转的巷弄,如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记忆经纬,串起杭城的前世今生。十五奎巷、白马庙巷、高士坊巷……每一个角落、每一处风景似乎都留存着南宋遗风,藏匿着一段时光。
一路拾遗,街巷一侧的白墙褐瓦勾勒出水墨画般的意境,带着古时特有的诗意和遥远。另一侧商铺林立,帘招飘飘,到处充满着市井气息的生活。走进直吉祥巷,探寻南宋以来的历史遗迹,没有河坊街的热闹,也没有清河坊的繁华,低调安静地隐匿于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更像一颗被遗忘的明珠。
吉祥巷,南起望江路西段,北至梅花碑接城头巷。宋朝时期,这条巷子处于南宋东城墙与德寿宫墙东面之间,称之为“夹墙巷”。德寿宫在南宋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座沉睡百年的宫殿正如一个朝代的缩影与注脚,也承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这条小巷也伴它一路走来,到清代时改名为吉祥巷了。
巷子附近有清道光年间建造的栖流所。由于道光年间,自然灾害频繁和人口的大量增加,给国家治理和社会治安带来诸多不便。为赈济流民、灾民等,栖流所应运而生,相当于为收养无家可归的贫民、收殓倒毙殍尸等的慈善机构,多了几分人情味在里头。
光绪五年改为迁善公所,为关押人犯之所,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劳教所”。凡无业游民、讹赖匪徒及掏摸小窃各犯,由府县暨保甲局审明,并无重情者,即送该所收管,更注重被押人员的劳动和矫正教育问题。
时至今日,巷子里早已寻不见当年栖流所救济贫民的影子,巷子里的小摊小贩也逐渐消失。当车水马龙的鼎沸声戛然而止,在古朴的民居和接地气的小店铺里,却依然可以感受到居民们淳厚朴实、助人为乐的热情,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老底子”的生活习惯,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如今也藏着这座城市生动的烟火气息。
来源:上城发布、上城区社科联、华语之声联合出品《尚书房·社科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