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资讯网
最新资讯

西湖,没你看到的那么简单!

全图 西湖,没你看到的那么简单!_副本.jpg


西湖,是杭州的人气代表,更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但在古代,西湖可不只是单纯的景点,还承载了当时的“水库”功能,有记载的中国最早城市自来水工程也与它有关。


《西湖繁胜全景图》中,绘制了引西湖水入城的六井水口。


01西湖引水工程始于唐代,奠定杭州基本格局


说到六井,得先说明一下杭州的成形历史。据地质研究表明,在六千年前的全新世中期,今杭州大部分地带还处于汪洋大海中,而西湖则刚刚形成为海湾。


到了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今中山中路以东一代还是江海,羊坝头(原称洋坝头)这个地名正是这一历史的烙印与见证。


当时杭州的地下水咸苦无法饮用,饮用水主要依靠已经淡化的西湖水,这就导致了离西湖远一点的居民用水困难。


当时杭州刺史李泌了解这些状况后,开凿了六口水井,开始了引西湖水入城的工程。


李泌的这一创举,堪称有记载的中国最早城市自来水工程,使杭州百姓乐于迁居到西湖以东的地区,奠定了杭州城的基本格局。从唐六井分布位置可以看出,当时的杭州主城区就是如今中山中路以西的解放路与庆春路之间。


后来李泌官至相国,杭州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将六井中最大那口称为“相国井”,并在井旁建了一座亭子,这口井至今还在解放路与浣纱路交叉口。


到了宋代,相国井旁又建了一座桥,所以,大家现在知道“井亭桥”这个地名的由来了吧。


李泌开井40年后,六井出现淤塞,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便疏浚六井,并治理西湖,筑堤蓄水,这才有了“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一说。


到了五代吴越国时期,杭州城里增开了涌金池,据说钱镠还集中地“凿九十九眼井”,“百井坊巷”大致由此传说而来。


02北宋期间六井曾被多次疏浚,苏轼治理西湖,挖出淤泥堆成苏堤


李泌和白居易在方便杭州老百姓用水方面所做的贡献,在数百年后被苏轼写在了《钱塘六井记》中。当然,苏轼不光是动动笔,他为杭州老百姓的用水也做了很多事情。


北宋熙宁年间,六井又严重淤塞。熙宁五年秋,刚上任的杭州知州陈襄决定疏浚六井。


当时的六井相较于唐代六井已有所不同,唐代开凿的金牛池已经荒废,取而代之的是宋代在相国井南面开凿的南井。正是在这次疏浚中,陈襄的副手、身为通判的苏轼第一次参与为杭州老百姓治水。


当时,六井中南井、相国井、方井的水是通过石沟从西湖的三道水闸引入的;西井是相国井的支流,所以水源也一致;而白龟井和小方井的水是通过暗渠从西湖底流入的,不需要通过水闸,问题相对不大。


要怎么治理这些水井呢?


陈襄找来了僧人仲文和子圭帮忙,让他们带领弟子,挖开石沟,进行补漏,这样一来相国井的水就满了。


对于已经近乎恶臭的方井,陈襄将它稍稍向西迁移了不到五步的距离,居然意外找到了60年前井口本来的位置。


为了疏浚南井,陈襄首先治理了涌金池,将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池禁止洗衣服、给马匹洗澡,上池外还设置两道闸门,一道是引水入池的进水门,一道是设在石坎之中,通过五根竹管将池水引向南井的出水门。由于涌金池地势高于南井,水往低处流,因此,南井的水也就经常处于满的状态了。


六井疏浚工程在熙宁六年春完成,这也成了陈襄到任后的第一个民生工程。


苏轼对于这次疏浚六井的经历,写了一段“微议”,大致意思是:水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源,因干旱导致井水干涸虽然不常见,但并不能因此就忽视了水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天下的通病,且这种忽视不止于水。


到了北宋元祐四年,苏轼被授予龙图阁大学士,再次来杭州为官,当了知州。没想到,当时就遇上了大旱。


身为父母官,苏轼一面从公中和自己腰包里筹钱办起了病坊,为贫苦老百姓看病,另一方面再次疏浚六井,将原本引水用的竹管换成了瓦管,使得引水管网更加坚固耐用。同时,他还治理西湖,提升蓄水和泄洪能力,而疏浚过程中挖出的淤泥堆在湖中,筑成了一条南北向的长堤,后来又在堤上种植了芙蓉、杨柳,远远望去美如画图——这就是苏堤的由来。


03南宋期间临安城地下水已逐渐淡化,但城市规模扩大导致西湖水井依然不能缺位


到了南宋,由于朝廷搬到了临安城,城市规模一下子扩大了,人口也骤增,用水需求自然更旺了。当时,临安城的地下水已经逐渐淡化,老百姓可以直接打井引用,而城内的水网也较此前的历史时期更为丰富,西湖的民用供水压力减小了不少。


然而,临安城作为当时的“超一线城市”,公共用水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因此,西湖水井依旧不能缺位。


南宋咸淳年间,西湖水井已经增加到了十二井、九水口,而为了确保城市用水安全,临安城搞了一番“科学治水、文明用水”的大动作。


第一步是基础操作,将西湖各个入水口疏浚了一番,确保水井的水源畅通;


第二步是设施升级,将地下管网中的水管换新,大量木管被石筒所取代;


第三步是雨污分流,在城市里增加排水沟,使得生活污水不至于污染饮用水;


第四步是修建井亭,相当于建立一批井水边的宣传栏,警示广大百姓爱护水源。


另外,当年的临安城和现在的杭州城一样,到了一定季节会出现短时间强降雨,这样的极端天气容易导致山洪暴发,而山洪一旦冲入西湖,必然影响水质。


于是,西湖边建造起了澄水闸,专门截留山洪、沉淀泥沙,确保流入西湖的是清水。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西湖不再需要承担杭州人生活水源的功能了。2023年2月,杭州市监测的14个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均达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达标率为100%。


所以,西湖只需要负责美就行了。


来源:杭州日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